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AJP:学龄前抑郁为日后抑郁发作强预测因子

2014-4-15 10: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一项在线发表于4月4日《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全文下载:AmJPsychiatry.PublishedonlineApril4,2014)的研究显示,学龄前抑郁综合征为日后重性抑郁发作的强预测因子,其预...

一项在线发表于4月4日《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全文下载:Am J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April 4, 2014)的研究显示,学龄前抑郁综合征为日后重性抑郁发作的强预测因子,其预测效力甚至超过母亲抑郁病史以及创伤性生活事件等风险因素。

该研究由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Joan L. Luby医生等开展。他们还将学龄前发作的抑郁综合征确定为一种特殊的抑郁发作形式,涉及对应激事件反应及脑功能的变化。然而,这一综合征并不能达到DSM中关于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这也增加了人们对于该综合征临床意义的疑问。

为进一步探讨该综合征,研究者招募了246名基层医疗机构及日间照料机构的学龄前儿童,并通过幼儿情感量表(Preschool Feelings Checklist)对其进行筛查。基线时,这些儿童的平均年龄为4.47岁,末次随访时的平均年龄为10.91岁。在随访的6年间,出现抑郁发作的儿童比例很高。

研究者发现,被诊断为学龄前抑郁的儿童在日后罹患重性抑郁发作的比例是对照组的2.5倍。在抑郁的学龄前儿童中,51.4%在上学期间被诊断为抑郁,而对照组仅为23.8%,学龄期品行障碍同样与学龄期抑郁相关。另一方面,学龄前焦虑似乎与日后抑郁发作风险无相关性。

学龄前抑郁、学龄前品行障碍及非支持性养育均指向学龄期抑郁

研究者还发现,与其他儿童相比:

△来自收入/需求比值较低的家庭的孩子罹患学龄期抑郁的风险高35%;

△学龄期抑郁儿童的母亲存在抑郁病史的可能性高88%;

△若初级照料者采用缺乏支持性的养育策略,儿童罹患学龄期抑郁的风险高8%;

△学龄前品行障碍儿童罹患学龄期抑郁的风险高1.7倍;

△儿童所经历的创伤性生活事件的频率与学龄期抑郁无关;

△创伤性生活事件经历并非学龄期抑郁的预测因子;

△若将缺乏支持纳入模型,则学龄前品行障碍对于学龄期抑郁的效应下降21%。

研究者指出,该项研究结果与一般的临床观点相悖,后者认为,与学龄前抑郁相比,母亲抑郁病史及创伤性生活事件对日后抑郁发作的预测效力更高。

信源:Preschool Depression Strong Predictor of Later MDD,Medscape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