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老医生谈“过度医疗”:现在疾病不像以前单纯了

2014-5-21 11: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为什么目前医院的检查项目多、费用高?我做医生50年,目前仍在临床一线。我感到近10多年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医疗设备先进、检测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基本与国际接轨,已做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

为什么目前医院的检查项目多、费用高?

我做医生50年,目前仍在临床一线。我感到近10多年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医疗设备先进、检测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基本与国际接轨,已做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由于世界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增多、空气的污染,传染病的复燃、抗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微生物变异、增加抗药性等因素,导致疾病谱的复杂性,我体会目前疾病不像以前单纯了。

最近,我看到“京晚众议”中一位议事员说“由于拉肚子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又抽血还做心电图检查”,似乎感到小题大做。其实不然,我发现有些腹泻的患儿住院后,抽血查肝功能、心酶谱升高,做心电图有心肌缺血的变化。这主要是腹泻病的病原是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对人体心脏有侵犯作用,造成心肌损害。

我回想10多年前有些腹泻患儿会突然死亡,当时由于技术水平限制,至今答案不明确。感冒每个人都患过,但有些人受疱疹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会侵犯脑神经,并发病毒性脑炎,轻者头痛、呕吐,重者发生昏迷、抽搐、甚至死亡。这些人必须做脑CT、核磁共振、病毒基因检查,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由于目前检测方法先进,检测项目繁多,住院费用自然要高了。

医学是一门高科技、高风险的生命科学

医学是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生命科学。在认识人体生命和疾病的规律仍要有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所以医学是一门高科技的生命科学,有很高的风险性。现代医学仅为人类生命困境提供希望,但无法满足长生、永生的奢望。医学有知、有术,而终归生命无常。疾病可控、可防、可治,而生老病死的过程永远是不可逆。医学不是万能,只有少数疾病可以治疗,大多数疾病只能做到缓解,医生所起的作用有时不过是对患者的慰藉和关怀。

医患间不是纯粹的金钱交易,更非商场的消费。医疗行为本身带有强烈的突发性、偶然性、风险性。由于医患之间在医学、医疗服务的知识信息存在落差悬殊,所谓“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医患之间的矛盾。家属认为患者住院花了不少钱,抱有很大的期望,如果没有完全治好,或者手术后又并发症、后遗症,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家属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从来没有想到结局会是这样”,心理不平衡,意见很大。这与民众对疾病过程的认知和医学知识的匮乏有关,不能用专业的眼光审视诊疗全过程,而是从不良结果定论医疗的过错。

医患沟通很有必要

医患双方根本的诉求是看好病,可以说医患本是“同坐一条船的人”,是“战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但由于双方沟通不够,缺乏理解,在“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医患之间信任缺失,使医患关系变紧张了。今年全国出现多起医院被砸、医护人员被打的暴力恶性事件,我身为老医生,深感痛心,我呼吁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医疗环境。医患矛盾原因很多,国家很重视,出台许多政策,如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大病保险、社区药品零差价,尽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完善分级转诊制度、平衡优化资源布局、合理分流患者,逐步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

作为患者和家属,应该充分理解医学的局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医生人格,彼此要充分信任。当然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权利,在业务上努力钻研、技术上精益求精,力争完美,多为患者着想,充分考虑患者背后的家庭、社会心理因素等。“医者仁心”,要具备对患者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加强医患沟通,相互宽容、理解、信任。我经常要求下级医生和医学生要深入病房,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倾听患者诉求,做患者知心朋友。我上门诊,虽然病人多,经常拖班,我开药简单,但与患者家长交流沟通多,做到不厌其烦,有问必答,让每个患者、家属满意而归。

晚报“京晚众议”是搭建患者交流的平台,使医患面对面的沟通、倾诉,相互坦诚交流,这个形式很好,受到医患双方欢迎。我写这篇文章的宗旨同样是希望缓解医患矛盾,建立良好的诊疗环境。

来源:京江晚报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