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但其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相关性仍不甚清楚。一项在线发表于5月16日《循环》(Circulation 2014 May 16)的研究显示,抗精神病药物可在短期内升高AMI发病风险。
该研究由来自台湾高雄市立凯旋医院的林帅廷(Shuai-Ting Lin)博士等开展。研究所针对的是普通台湾人群,共纳入了56,910例1999-2009年间因AMI首次住院或就诊于急诊科的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或痴呆患者。研究者通过横断面设计对同一患者在AMI前1-30天与91-120天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校正了其它药物及门诊就诊等因素。
结果显示,对所有抗精神病药物而言,AMI风险的校正后比值比(AOR)为2.52(95% CI=2.37-2.68),其中第一代药物为2.32(95% CI=2.17-2.47),第二代药物为2.74(95% CI=2.49-3.02)。若短期(≤30天)及大剂量使用,AMI风险显著升高(P<0.001)。男性、高龄及痴呆患者发生AMI的风险也显著增加(P值均<0.001)。
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病史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AMI风险更高(P<0.001),主要原因是这些患者所服用的剂量更大(P<0.001)。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与14种神经递质受体选择性结合的抗精神病药物,发现只有多巴胺D3受体拮抗剂与AMI风险显著相关(AOR=2.59,95% CI=243-2.75,p<0.0001)。
研究者得到结论,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可在短期内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原因可能为多巴胺D3受体被阻断。研究者还指出,安全用药教育尚需加强,而导致上述相关性的潜在生物学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
证据显示,精神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较常人升高。大型社区研究报告称,精神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5倍,心脏疾病死亡率为普通人群的2-3倍。一般认为,这一状况或与该群体吸烟、肥胖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有关。
1990年,Sokoloff等成功克隆出多巴胺D3受体(D3R)。在所有的DA受体亚型中,D3R与DA的结合能力最强,而且主要分布在与药物成瘾密切相关的中脑边缘系统“奖赏通路”。D3R拮抗剂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前景,而D3R 激动剂则在帕金森病的治疗及毒品复吸防治中展现了应用价值。
来源:医脉通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