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最终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一生中抑郁发作次数多于躁狂或轻躁狂,这一状况可能导致正确诊断的延迟,甚至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一项在线发表于6月2日《情感障碍杂志》(J Affective Disord 2 June 2014)的研究中,美国McLean医院的Leonardo Tondo及其同事确定了若干因素,或有助于预测单相抑郁向双相障碍的转变。
研究者共招募了2146名受试者,其初始临床表现均为重性抑郁,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平均13年的观察。642人(29.9%)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其他1504人则被诊断为重性抑郁。通过使用多变量logistic模型及贝叶斯分析,Tondo等共得到了7个因素。
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这7个因素依次为:既往至少4次抑郁发作、自杀行为、环形气质、双相障碍家族史、物质滥用、抑郁早发(或发作年龄<25岁)及男性。这些预测因素均与转相独立且显著相关。 由上至下依次为:既往至少4次抑郁发作、自杀行为、环形气质、双相障碍家族史、物质滥用、抑郁早发(或发作年龄<25岁)及男性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横轴为1-特异性,纵轴为敏感性;实线代表预测因素,虚线为无效值;曲线下面积为0.72 [95% CI: 0.68–0.75].
在这7个因素中,环形气质、双相障碍家族史、抑郁早发及男性这4个因素可在患者初次发作抑郁时即可获知,因而“对治疗及预后尤为重要”。进一步分析显示,个体具有2-4个危险因素时,这些因素的鉴别价值达到最大值。贝叶斯分析显示,存在两个危险因素时,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62.2%;患者被正确诊断的可能性为66.8%。
Tondo及其同事得到结论:“若存在多个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高度怀疑自发躁狂或药物转躁的可能,及时考虑使用心境稳定剂,同时提高对抗抑郁药的警觉,进而避免意外甚至危险的心境转相。”
来源:医脉通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