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9日 10:26:16 来源: 新华舆情
新华舆情北京9月29日 近日,记者再次从中国药学会获悉,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经过网友的积极参与,目前已收到106759份公众有效答卷。活动前期根据网友的答题情况,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团精心编写了公众十大用药误区,相关科普知识发布后,公众参与热情进一步高涨,答题人数大幅上升。
据了解,“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将持续至10月31日。登录竞赛官方网站(www.drughuloo.com/wlsz)或关注新浪微博“@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和“@药葫芦娃”, 5分钟即可完成答题。欢迎广大公众来测试一些自己的用药水平,不仅可以学习安全用药知识,还有机会获得手机话费奖励。每日上午发布题目,次日上午公布答案和获奖名单。
公众如有关于安全用药方面的疑问,还可拨打“安全用药专家咨询热线”400-030-0606,向药学专家请教具体的用药解答。
相关链接:专家梳理十大安全用药误区:
一、青霉素注射须皮试,迟发反应要当心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感染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需要做皮试,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在第一次注射后,隔多长时间需要再做皮试,很多网友表示不清楚。据大河健康报报道,一男孩因喉咙肿痛医院治疗,医生发现其扁桃腺肿大,建议抗炎治疗,在青霉素皮试20分钟后,显示呈阴性,可以“放心”输液了。前四天,一切正常,病情也在逐渐好转中。但是,第五天输液时,刚输了十分钟,患者就出现了头晕、怕冷、胸闷、气短。医生第一时间考虑到青霉素过敏,赶紧让其吸氧,注射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抗休克药物及抗过敏的药物,才使症状减轻。
为此,专家指出: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过敏反应致休克,为了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使用前必须先做皮试,皮试结果呈阴性才可使用。且过敏反应发生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在用青霉素时即刻就会出现过敏反应,有的甚至在持续用药的情况下,2-20天后才出现过敏反应。这种迟发型的过敏反应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提醒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不管以前是否输注过青霉素,进行青霉素治疗时仍不能掉以轻心,切勿以为皮试阴性就万无一失,要对过敏反应有着充分的认识。
至于连续使用青霉素皮试的间隔时间,专家指出:根据《临床用药须知》要求,一般来讲,注射青霉素前需主动告知医生有无药物过敏史,需要长期注射青霉素药物的患者,在更换同类药物或不同批号或停药三天以上,都需重新做皮试实验。建议在每次注射青霉素类药物前都做一次皮试,以确保安全。
二、青霉素类要记牢,口服皮试少不了 当我们在医院注射青霉素类药物时,往往需要做皮试。但是通过其他给药途径的青霉素药物需要皮试吗?据烟台晚报报道,一患者牙痛,自行口服2粒阿莫西林胶囊,服药10分钟后突然出现全身发痒、心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经过急救脱离危险,经询问才知道,原来该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而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的抗菌药,因而产生了过敏反应。
专家强调: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青霉素类药物无论是采用肌注、点滴还是口服给药途径,用药前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患者平卧以利脑部血液供应,并注意保暖。个人一般不具备处理过敏性休克的能力,出现反应须尽早就医。医生要立即给患者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吸氧、应用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就诊时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若有青霉素过敏史或有青霉素皮肤试验呈阳性者禁用。专家建议,青霉素皮试为阳性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其他替代药物。
三、服药姿势讲究大,姿势不对疗效差 大部分患者服药时,比较注意药物剂量和服药次数,但很少有人知道服药姿势的不同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部分网友对不同姿势引起药效的差别不清楚。
专家指出:一般而言,对于大多数口服剂型的药物,服用时最好采用直立或端坐姿势。这样的姿势服药,可使药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肠道。卧病在床的患者,如果仰卧吞服片剂或胶囊,一则药物有可能会贴附于食管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炎症和溃疡,二则药物可能延迟进入胃肠道,也将会影响疗效。因此,患者最好自己或在他人帮助下,采取坐位服药,并随后稍做轻微活动再卧床休息。
有些药物必须采取直立姿势服用。如治疗骨质疏松的双膦盐酸类(阿仑膦酸钠等),可引起食管炎、糜烂、溃疡。为将药尽快送至胃部,必须以直立姿势服用,同时在服药之后仍须保持上身直立半小时以上,同时饮水200ML以上。
缓解心绞痛的硝酸甘油舌下含片,若患者站立含服,可能因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头部一时缺血而昏倒,因此最好采取半卧位含药。这种姿势能使回心血量减少,利于心绞痛较快缓解,又可避免引起低血压的危险。还有些药物,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用于降血压时,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首次给药或加大剂量时,应坐位服药后立即躺卧。服用起效快的安眠药(如咪达唑仑、唑吡坦等),应在临睡时坐位服药后躺下,以免发生意外。
四、阿司匹林双刃剑,过量乱服有危害 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阿司匹林除了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外,还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近些年,网上流传阿司匹林还可预防癌症,用于心脏病急救的功效,俨然成为一种“神奇万能药”。然而,许多网友不了解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危害自身健康。据中新网报道,一名七旬老翁老梁因患脑梗塞,一直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以防“脑中风”,有天当老人觉得有些头晕以为中风要发作时,想到阿司匹林能减少血管堵塞,误认为“吃得越多,血管越通畅”,于是在几分钟内连续服下上百片“阿司匹林”,险些丧命。
专家提示:虽说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但有几类人不宜服用:如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部分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等过敏反应;孕妇在怀孕三个月内服用,可引起胎儿异常;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引起出血危险,在分娩前2~3周应禁用。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但长期过量服用,也有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溃疡、出血或穿孔,严重者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危及生命。
五、光敏药物需警惕,晒太阳可能致病 夏天日照强烈,许多人在经过太阳暴晒后会引发过敏反应,引起这种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服用药物导致的。潇湘晨报曾经报道: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服用常见的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后,就“见不得光”了,一晒太阳,全身凡是裸露在外的皮肤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疹子。后经询问医生确诊为药物光敏反应。
专家指出:有些药物服用后,在光照刺激下,可引起人体过敏,这类药物叫光敏药物。药物致光敏反应的主要表现有:在光照皮肤处出现红斑、水肿,同时伴有瘙痒、灼痛或出现色素沉着,重者可有水疱,水疱溃破后可形成溃疡或糜烂。
许多光敏药物都是常用药,比如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光毒性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类,代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四环素、氯霉素、维生素A这些药物也会引发光敏反应。此外,部分抗结核药、心血管类药、抗抑郁类药、利尿降压药、消化系统药、磺脲类降糖药、降压药,以及含雌激素、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引起光敏反应。
专家同时提示:预防光敏反应首先要做到在使用光敏药物期间及停药后至少5天内,不要晒太阳,避免接触阳光或紫外线。其次,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如外出应注意皮肤防护。涂擦防晒霜,撑遮阳伞。如出现皮疹后应立即停药,及时到皮肤科就诊。药物的光敏作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夏季进行野外作业,外出游玩时更应警惕药物光毒性。建议有光敏反应史的人应慎用光敏药物,看病时应告诉医生,尽量不用该类药物。另外,在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是否为光敏药物。
六、胰岛素使用有讲究,储存不当变无效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最新发布的《糖尿病地图》评估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有510万人因此死亡,这意味着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中国在排名前10的国家和地区中居首位,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9840万。作为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胰岛素,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胰岛素使用和储存常识,多数网友存在较大误区。
专家指出: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降糖药不足以控制血糖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的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消除糖尿病的高血糖症状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制血糖措施。
对于胰岛素的储存,很多糖尿病患者还存在误区。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所以最适宜的储存温度是摄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