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师执业环境、构建分级诊疗模式、破除以药养医等依旧是两会代表关注的议题。
全国两会即将到来,2015年地方两会也已经相继落下帷幕。各省两会委员代表针对医疗卫生界提出了哪些方案呢?健康界根据公开资料进行了如下整理。 关键词一:构建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一直都是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对于如何构建分级诊疗,各地两会代表们也都有自己的建议。 在一些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联合建言,必须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构建分级诊疗模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格局。北大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指出,分级诊疗的建立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界定大病、小病。随着分级诊疗弊端的显露,刘玉村认为,这需要借助市场手段来弥补。 事实上,北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介绍,2015年北京将逐步减少大医院的普通门诊量,鼓励大医院主攻疑难重症,按照功能为社区医院配备各个层级用药。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补充表示,北京的综合大医院均须建产科,满足基层转诊。 在构建分级诊疗的路径上,上海委员谢东认为,医联体模式可以推广,药物设备要倾斜社区,并建议完善慢性病分级诊疗体系。 关键词二:改善医生执业环境 除了分级诊疗,改善医生执业环境也是两会代表一直关注的议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于立荣建言,改善医生执业环境,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对医务人员业绩进行考核;同时政府要加大经济支持,给予医生附加奖励。相关医疗单位要重视医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医院日常工作内容中增加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医学知识的环节,缓解医患矛盾。在舆论宣传方面,相关媒体要防止片面报道。此外,他还建议在北京市完善专门保护执业医师合法权益的地方法规。 无独有偶,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也认为,要推动医改,就必须尽快建立医务人员的劳动报酬体系。浙江两会代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认为,改善医生执业环境,相关医疗机构就要改变培养全科医生的方式,改变他们与专业医生之间的考核标准。 这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在医改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主力军作用。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高彦彬对此补充道,要建立医务人员咨询委员会制度,与现有的人大、政协、听证会等公民参与制度形成有机互补;借助新媒体,打造开放和广泛的沟通互动平台;发挥党派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培养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医药卫生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医改的热情和积极性。 关键词三:破除以药养医 对于以药养医,尽管地方两会代表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但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破除以药养医的困境。 韩晓芳介绍,2015年北京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争取破除当前以药养医的局面。据北京市副市长刘建东称,今年将分期分批出台一些成熟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价格将有升有降,目前方案正在制定中,一些大型医疗仪器、检验、医用耗材等价格都有降价空间。相信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破除以药养医将起到关键作用。 江苏委员殷咏梅建议,将医院门诊药房改为独立零售企业,以破除以药养医的局面。 关键词四:推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6%,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养结合成为今年地方两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认为,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创新并引导养老模式转变,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和体系建设;加强城市功能区域规划,促进医养结合型养老和健康服务能力和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养老和健康服务业的有关精神,推动养老中的基本医疗和社会商业保险等健康服务的对接;加强养老机构的分类分级管理,细化分类分级标准、构建养老服务评估体系。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施小琳介绍,2015年上海将新增5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争取到2017年能够形成一定规模。 天津市民政局局长曲孝丽也表示,今年天津市将继续加大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全年新增养老床位6000张,对已建的养老机构将创新推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据悉,2015全国两会,即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将分别于2015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届时,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又将提出哪些方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来自于健康界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