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医生 如何让患者“爱”上你?

2015-9-10 10:13|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543| 评论: 0 |原作者: 张帆 |来自: 环球医学

放大 缩小
简介:在医学中,很多时候仅仅需要技术是不够的,患者作为一个被照顾的个体,常常需要得到很多人文关怀。在医生培养过程中,一直是重技术、轻人文。所以,医生面对病人时只会想:什么病?怎么诊断?怎么治疗?最后得出准确 ...

在医学中,很多时候仅仅需要技术是不够的,患者作为一个被照顾的个体,常常需要得到很多人文关怀。在医生培养过程中,一直是重技术、轻人文。所以,医生面对病人时只会想:什么病?怎么诊断?怎么治疗?最后得出准确诊断并消灭疾病这样一个结果。但是很多时候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病人作为一个被照顾的个体,常常需要得到更多人文关怀。

8月26日下午,有网友微博爆料,湖南永州某医院住院楼一位男性老人突然吐血,急诊科值班医师却提出先打电话给120,没有前往救治,后老人抢救无效死亡。当地卫生部门8月28日通报称,当事急诊科医生严重渎职,被处罚暂停医疗执业活动一年。此次事件严重体现了医生人文道德的缺失,救人是本能,何况是医生。


医生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据统计显示,医生对疾病的诊疗,基于病因学治疗的只有20%,40%是安慰剂治疗,也就是很多时候并没有把病完全清除,但是患者很满意治疗结果。患者就诊,不仅是对于疾病的诊治,还有面对疾病的心理也需要关注,医生应该开出技术和情感两方面“药方”。


然而,医学人文缺乏、医患矛盾突出已成医疗行业“热病”,给医生执业带来了很大冲击。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综合因素,但人文缺位、医患沟通不良是主要成因。


关注人文素养,缓解医患关系,就要了解患者的心态,总结大概7点患者容易出现的心态:

1、负性情绪的积累。患者就诊心切,怕耽误病情又想早点解脱疾病的痛苦,到医院后,很多诊疗环节的叠加造成情绪积累和爆发。

2、环境问题。医院的环境医生很熟悉,也很喜欢,但患者不是这样,很多患者到医院后就有一种压抑感,包括医院的建筑风格、标识、气味等都可能造成心理压力。

3、就医“消费”心理及经济补偿诉求。患者看病要付钱,感觉是在医院消费,一旦消费数量超出了期望或是认为没有达到期望的价值,就会产生不满和经济补偿的心理诉求。

4、很多患者有慢性病,本身就有一些身体不适,更容易引起心理的不愉快。

5、情绪宣泄的需要。一些不好的医疗结果发生后,很多时候患者或者家属能够理解“错不在医生”,但压抑的情绪无处宣泄,医生就成了“炮灰”。此外,家属还可能渲染和夸张情绪。

6、对医学和疾病认识不足。医学有局限,但患方并不接受这种局限以及不确定性。

7、社会弥漫着对医疗行业的偏见和对医务人员行为的不信任。自媒体对医闹、医患纠纷过度报道,造成社会的负面情绪。

这些因素也表明,医疗行为是复杂的,医生职业是充满挑战的。医生除了理解、尊重,还需要正确认识医学专业,在医师培养体系中,加强人文教学。


如何提升医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医生应该明白医患关系中,患方处于弱势地位。从诊疗行为来看,患者的求医行为说明他们是依赖角色;从医疗收费行为来看,医院、医生是主动方,患者处于被动地位。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对医生是充满信任的,患者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就要担起这份重担,充分理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慌与焦虑,给予相应的安慰。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医者,肩负的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恶”之重任,铭记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殷嘱,履行的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之道义。“大医精诚”是每一位医者都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技”之与“德”,应以“德”居首位。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然后才可成为拯救百姓于疾苦之大医。这方为生命之温度,医者之追求,时代之呼唤,百姓之希望。

(环球医学编辑:张帆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