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北医三院事件,暴露出中科院理化所的三大硬伤

2016-1-18 16:4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1469| 评论: 0 |原作者: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来自: 医脉通

放大 缩小
简介:作者: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研究员杨女士,34岁,妊娠26+周,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于2015年12月28日入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妇产科。2016年1月11日因主动脉 ...

作者: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研究员杨女士,34岁,妊娠26+周,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于2015年12月28日入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妇产科。2016年1月11日因主动脉夹层破裂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1月14日,理化所先是给北医三院发去一份红头文件,继而同在理化所工作的杨女士丈夫纠集数十人聚集并滞留北医三院,在产科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致使2名医务人员被打伤住院,许多产妇被迫转院或暂住其它病区。

目前该事件在网络中持续发酵,其影响不亚于台湾选举揭晓。

理化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据其官网介绍,该所510名在职职工中,拥有4名中科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79名研究员、146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有多个博士、硕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北医三院事件,暴露出中科院理化所的三大硬伤。

一、暴力文化

以往的医闹,有平民,有无业人员,也有骄横惯了的公务人员,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他们的文化素质低。可中科院是中国的顶级科研机构,其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毋庸质疑。不过,从这个事件看来,暴力文化已经深深的植入到了人们骨血,无论多高的文化,也掩饰不了其暴力文化;无论受多少年的教育,也无法洗脱骨子里的暴力倾向。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还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顶级科研人员崇尚暴力,该事件对社会的危害绝对超过500起医闹。

二、科学素养低

据医方披露,杨女士的身体状况根本不适合怀孕,慢性肾性高血压病史。35岁了坚持试管婴儿,再次怀孕。出现子痫前期医生建议提前终止妊娠,但其夫坚持要生产。其夫身为科技人员,却对医生的科学建议置之不理,在科学面前一意孤行,最终酿成了悲剧。

科学知识不同,但科学理念是相通的。不尊重医学科学,很难想象他对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科学态度。真的不知道如此科学素养的人是怎么在理化所进行科学研究的?还有,其夫能纠集数十人,并能让单位领导发红头文件质疑医院,足见其在单位的影响力。如此不尊重科学的人能在理化所大行其道,实在有辱于中科院这个在国人心目中已神圣化的招牌。

三、没有法律观念

孕妇在医院待产猝死,家人对死因提出质疑,这无可厚非。但遇到争议应该理性解决,而且理性是一个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对别人不满就出手伤人,这和流氓有何区别?即使医院存在过错,难道就要打砸医院吗?想到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法律对你紧闭大门了吗?作为最高科研机构的科学人员,法律的概念在哪里?如此高学历的科学人员竟然没有法律意识,实在是太可怕了!如果这些掌握高科技手段的人失去了法律的约束,世界将是什么后果?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死者家属缺少法律意识,理化所的领导难道就有吗?

理化所在给北医三院的公文中称“死者为大”,请问,死者再大能大过法律吗?产妇在医院死亡,这是一个典型的民事行为,应由死者家属或代理人出面与医院依法解决。产妇所在的单位不是当事人,也不具有处置代理权,无权直接向北医三院提出要求。这是一个法律常识,理化所领导可能真的不知道。其实,也没必要知道,尊重单位的法律顾问就可以了,不过,估计该领导可能连咨询法律顾问的意识都没有。

单位的职工出现了民事纠纷,单位就出红头文件质询,请问,这和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有何不同。

理化所工作人员在天子脚下、手拿红头文件公然打砸医院,伤害的不仅仅是妇产科的医务人员,也不是北医三院的名声。事实上,恰恰相反,事件发生后北医三院一直公开、理性、依法的处理问题,已经为医务界赢得了名声。此事件恰恰伤害的是他们作为最高科研机构的公众形象,以及尚不健全的法制环境,还有社会风气。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如此高学问人员做出如此低下的行为,如何向公众去示范?影视明星吸毒,带坏了青少年,科研人员无视法律,打砸公共场所,带来的是什么社会效果?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