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李优)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动静脉、微血管等循环系统的疾病,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血管病等。2014年,中国农村居民的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约为296/10万,与1990年的174/10万相比,死亡率明显上升。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心脏病死亡率约为144/10万,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约为152/10万。 相比之下,中国城市居民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约为262/10万,心脏病死亡率约为136/10万,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约为126/10万,低于农村水平。 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慢病管理大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陈伟伟对呈现了上述数据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作出了解读。 陈伟伟指出,不论在农村和城市,心脑血管疾病占居民死亡构成比都超过40%;每5例死亡病患中就有2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70万。按这样的死亡人数比例测算,平均每8.5秒就有一个心血管病人死亡。 他表示,农村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不容乐观。早年,农村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低于城市,但近两年已经超过城市,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心血管病防控将更加艰巨。 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报告》指出,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中国患病人数为2.7亿。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1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病率,跟前几年比较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根据1991-2009年间的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血压正常高值的检出率,从1991年的29.4%增加到2009年的38.7%,呈明显上升趋势。这意味着中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仍将持续上升。 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饮食、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精神紧张、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运动、心理压力增加等等。 此外,根据《报告》的结果显示,中国少年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也呈持续上升趋势。2010年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与1991年相比上升了7.4个百分点。超重和肥胖、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家族史、出生低体重、睡眠不足是少年儿童患高血压的主要相关因素。 另一个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吸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中国男性的吸烟率一直属于世界上最高的人群之一。1996-2002年间,中国男性的吸烟率高达60%以上。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有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 关于超重和肥胖,根据2010年中国慢性病检测项目,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达到30.6%、12.0%和40.7%,比2002年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老人有近一半的人体重超标。 同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之一PM2.5的污染,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PM2.5、SO2、氮氧化物浓度、总悬浮颗粒浓度的数据,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呈正关联。 有研究显示,以北京为例,当平均的PM2.5是96.2 ug/m3时,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为53247。但是当这个浓度每增加10ug/m3,缺血性心血管病死亡就会增加0.25%。研究还发现PM2.5对心血管发病有滞后效应。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健康所所长施小明说,已有一些研究证实,PM2.5不仅会对人体的心肺功能产生急性健康影响,还会导致慢性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群超额死亡的增加,并对肺癌等慢性疾病造成长期健康危害。 施小明指出,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大概30%的心血管死亡与大气PM2.5暴露有关;但一些研究显示,关门窗和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减少PM2.5的确有所帮助。 另外,《报告》的结果显示,一些心血管病,比如脑卒中、冠心病的死亡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肺血管的死亡率则从1990年到2008年间逐年下降。 当前,中国心脑血管病的住院总费用快速增加,从2004年至今,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速。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住院服务需求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用药占比长期居高不下。 但陈伟伟指出,2009年,国家医改将高血压和糖尿病纳入到了基本卫生服务范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只要诱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目前,已经有统计的数据发现,中国心血管病防控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与高血压关系比较密切的脑血管病的死亡数,已经出现了受到遏制的迹象。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