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3月,广州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并提出到2016年,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覆盖率要达到70%。但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据说有人宁找百度也不找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亟待系统“推销” 丰收 上个月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从广州过去几年的签约率来看,《意见》确定的覆盖率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令人担忧。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个好东西,不仅能为居民提供及时、连续、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也能缓解大医院看病难。在美国等国家,绝大多数个人和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但2010年左右在国内推行以来,多个城市家庭医生服务遇冷,不仅签约率低,而且签约后一些居民还是愿意上大医院。 笔者以为,要想提高签约率或覆盖率,需要一系列“组合拳”来“推销”。第一步需要系统推广。事实上,很多人至今都不了解家庭医生是怎么回事,还有人以为家庭医生是有钱人的“专利”,如果很多居民都不了解家庭医生,更谈不上与家庭医生签约。因此,应系统推广家庭医生服务。 政府、媒体无疑是推广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社区医疗机构、基层医生应该积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比如通过举办义诊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家庭医生。或许是因为基层医院、基层医生缺少推广意识,或者不愿意放低姿态,笔者从未在社区发现“推销”这种服务,这自然影响家庭医生服务的知晓度。 第二步需要打消居民顾虑。任何一种服务要想让居民自觉购买,至少要打消居民两种顾虑,一是服务价格顾虑;二是服务质量顾虑。显然,“推销”家庭医生服务也不例外,既要有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减轻居民经济负担,也要有可靠的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居民健康问题。 要打消居民顾虑,既要通过推广给居民详细解释家庭医生服务的相关政策,也要以诸多现实成功案例去说服居民签约。《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服务费用,但居民负担多少算合理还需要科学论证,经济负担轻,居民才会接受。 第三步需要系统塑造家庭医生服务口碑。家庭医生服务究竟好不好,购买及接受过这种服务的居民才真正有发言权,因此,要以完善、周到、可靠的服务去塑造家庭医生服务口碑,当部分居民真正体验到这种医疗服务好,自然“一传十,十传百”,更多居民就会自觉去了解和购买这种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制度建设也是打消居民顾虑、塑造口碑的关键。目前,家庭医生服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广州等地,仍停留在“意见”、“方案”层面,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比如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以调动基层医院和基层医生积极性;应该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担和医疗质量保障制度。 要让居民了解、接受家庭医生服务,需要各级政府更多积极作为,既包括通过组织义诊等活动、购买媒体服务来宣传这种医疗服务,还可以设立“家庭医生服务日”,也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以打消居民顾虑,还需要把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等指标与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政绩考核挂钩。总之,家庭医生遇冷亟待更多作为。 贫瘠土壤开不出家庭医生绚丽的花 乔杉 简单地讲,就是广州家庭医生遇冷了。问题也就油然而来,早经西方国家检验,旨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优化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家庭医生,为何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众所周知,贫瘠的土壤开不出绚丽的花,家庭医生的问题,也大致出在这里。当我们感慨在西方国家家庭医生有着神奇魔力时,不要忘记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西方国家发展家庭医生经过了很多年,而我们发展家庭医生,忽如一夜春风来,似乎就是一夜的事。 很多人对于家庭医生的印象,还停留在影视剧中的富豪家庭。在这些家庭中,家庭医生、家庭律师、家庭教师犹如“三件宝”,是很多富裕家庭的标配。现实中就有人这样感慨,“以前看电视剧就很羡慕他们,不用像我们这样排长队看病。”这种家庭医生确实值得羡慕,如果只是讲故事的话,在我们身边也有鲜活的案例,不排除一些超级富豪拥有自己的私人保健医生。但生活毕竟不是影视剧,这种“德艺双馨”的家庭医生,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多,很难寻找;而且费用不菲,一般人也请不起。 于是问题也就来了,我们的身边,家庭医生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按照卫计委的要求,能够成为家庭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按照道理讲,能够胜任家庭医生的,应该是能力更为出色的全科医生。但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越向下越不受重视,越是能力不行越往基层分配。就好像教育一样,越牛的人越往上面的学校走。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这些家庭医生在能力上,可能并不如人们想象。 对此,卫生部原部长陈竺曾指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首要工作是人才培养,而且“必须赋予全科医生岗位足够的吸引力”。家庭医生概念的提出,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根据规划,也就在这几年实现普及。按照正常的人才培养力度,能够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吗?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赋予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好医生往家庭医生转变呢? 而且,成为一个好的家庭医生,远远不仅是能力的问题,还受到精力的限制。影视剧中的家庭医生之所以神奇,与他们服务的家庭有限有关。如果让有限的医生服务无限的患者,必然是力不能及。在我们身边,家庭医生大多是由社区卫生室转轨的,社区卫生室本来就没有几个医生,要让他们服务一个社区,有这样的精力吗?从试点出发,在很多地方,一个家庭医生少则服务上千人,多则几千人,服务的人数多了,难保不注水。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家庭医生的基础还不牢固。甚至还不排除,有些地方只是赶时髦,有些地方更是“做任务”,最终走向形式主义。据称,有人“宁上网自诊也不考虑家庭医生”。如果家庭医生只是比上网自诊强一点,那么出于方便和省钱的考虑,选择上网自诊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贫瘠土壤开不出家庭医生绚丽的花。家庭医生遇冷根子还在医生,当前的关键,是把家庭医生的好处亮出来,要让家庭医生远远比上网自诊强,而且费用不高。也只有这样,家庭医生才会有更多认同。供图/视觉中国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