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新华网评:论文造假“顽疾”为何久治不愈?

2016-7-14 11:1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530| 评论: 0 |来自: 新华网

放大 缩小
简介:  韩 振  日前,媒体曝光了一条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牵涉到500多所高校,一篇论文要价几千甚至几万元,论文造假波及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报道中论文造假的需求者,除了高校学生外,还包括不少知名大学的教授 ...

  韩 振

  日前,媒体曝光了一条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牵涉到500多所高校,一篇论文要价几千甚至几万元,论文造假波及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报道中论文造假的需求者,除了高校学生外,还包括不少知名大学的教授。联想到这一乱象存在已久,人们不禁要问:论文造假“顽疾”为何久治不愈?

  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池塘里死了一条鱼,你可以说这是鱼自身的问题;但是池塘里死了大片的鱼,这无疑是池塘里的水出了问题。既然论文造假比较普遍,那么就应该是“水”出了问题。论文造假的“祸水”是什么?恐怕与学术考评机制过于注重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有关。

  评职称,看论文数量;拿多少科研经费,还是看论文数量。以至于连一些高校行政人员也打起了论文的歪主意,四处找人写论文发论文。这种“论文数量至上”的歪风,自然会催生不少邪气。轻则滥竽充数、投机取巧,重则弄虚作假、抄袭。真正潜心于学问的人却因成果少,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吃大亏。劣币驱除良币,踏实做事的人得不到合理的回报,不仅损害个人的利益,更影响学术领域的健康发展。

  论文造假反映出一些人在诚信上的欠缺,如果对这种不良风气一味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最后损害的恐怕会是整个社会的信誉。因此,必须堵住论文造假的“黑洞”。

  近年来,一些高校严打论文造假,对造假者采取“零容忍”态度,一定程度上对造假形成了威慑。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机制,尤其要抛弃“论文至上”所衍生的“唯数量”观,对人才实行分类考核,更加注重论文质量。让致力于教育的人才专心于讲台,让致力于学术的人才潜心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尽其才,论文造假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