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69岁的上海市民华秀珍终于收到了一份她等待已久的判决书。过去两年里,因质疑上海疾控中心对其女儿疑似疫苗异常反应的诊断结果,她曾提交数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本月3日,69岁的上海市民华秀珍终于收到了一份她等待已久的判决书。过去两年里,因质疑上海疾控中心对其女儿疑似疫苗异常反应的诊断结果,她曾向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疾控中心提交数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8月3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判定,支持市民华秀珍的诉请,要求上海市卫计委撤回之前给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并在60日内对华秀珍提出的行政申请作出答复。 经过 复旦硕士注射疫苗后二级残疾 华秀珍告诉南都记者,其女儿谭华2010年硕士毕业于复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4年11月19日,谭华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接种由成都康华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当晚出现了严重的异常反应。 华秀珍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晚谭华出现头晕头痛、抽搐、耳鸣、视力和记忆力严重下降、全身肌肉震颤、浑身红疹并伴有出水瘙痒等症状,“她说自己都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要我去接她。” 谭华家人随即将她送往杨浦区中心医院诊治,但院方表示,上述反应是接种疫苗的正常过敏反应,并嘱咐其回家休息,等全部疗程5针打完后再看。 此后,谭华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谭华的表妹华女士告诉南都记者,因病情反复,两年来一家人曾先后辗转上海华山医院、新华医院、长海医院、北京海军总医院等多家医院求诊,医院曾按植物神经紊乱、过敏性皮疹等病症进行治疗,但均未见效果。核磁共振检测显示谭华脑部有多处缺血灶和脑沟增宽,迹象明显为脱髓鞘早起,从而导致视力和记忆力下降。目前,谭华已被认定为二级残疾,只能卧床在家,无法正常上班。 诊断 两次诊断结果否认与疫苗有关 南都记者了解到,谭华注射的狂犬病疫苗属于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第二类疫苗,根据2005年6月1日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不过,前提是病人要经“诊断”确认是疫苗不良反应。 两年来,华秀珍一边四处求医问药,一边为“诊断”伤透了脑筋。 据悉,杨浦区疾控中心曾于2 0 1 5年7月31日和2016年5月4日对谭华进行了两次诊断,但均否认她的病症与注射疫苗有关。谭华表妹华女士向南都记者透露,前后两次诊断,杨浦区疾控中心都组织了专家会议。但是作为家属,对于专家组的成员有谁、是如何被选拔以及诊断活动细节等情况,他们却并不知情。 南都记者了解到,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规定:如遇疑似异常反应,应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有争议时,可向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再有争议,可向省级医学会申请鉴定。2010年3月,卫生部还曾专门下文强调:任何医疗机构和个人不能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出调查诊断结论。 换言之,对疑似疫苗异常反应受害者作的初步诊断工作是由各地疾控中心直接负责。 “疫苗的生产企业是疾控中心选择的,注射就在疾控中心的下属单位。疾控中心怎么可能自己承认这疫苗有问题?”华秀珍无奈地说。不服诊断结果的华秀珍遂向上级疾控中心申请信息公开,但未收到答复。之后,华女士又向疾控中心上级主管部门上海卫计委申请行政复议,也未获受理。今年4月30日,华秀珍将上海市卫计委告上法庭。 判决 法院一审要求市卫计委作答复 经过公开庭审,8月3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要求上海市卫计委撤回不予受理决定书,在60日内对华秀珍提出的行政申请作出答复。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出具的判决书显示,上海疾控中心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开相关的信息;公民如对这些组织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行为不服,有权向作为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上海市卫计委申请行政复议。 法庭上,上海市卫计委方面解释称:上海市疾控中心虽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但并非所有行为都受法律法规授权。疾控中心在组织诊断活动的过程中,也并未保存这些信息。 不过,除了诊断活动细则,法院并未支持华秀珍向上海市卫计委申请公开支持“疑似疫苗异常反应接种者及家属不能全程参与诊断会”的政策文件和上海市狂犬疫苗异常反应相关数据等其它信息的请求。 一审胜诉的谭华家人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希望该案能够引起社会上更多人关注疫苗安全问题。“疫苗若非100%安全,接种前是否应预先告知异常反应?疫苗异常反应诊断公正性政府是否监督到位?疫苗补偿和救助体系是否完善?” 相关法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如遇疑似异常反应,应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 有争议时,可向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再有争议,可向省级医学会申请鉴定。 2010年3月卫生部明文强调:任何医疗机构和个人不能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出调查诊断结论。 链接 狂犬病疫苗注射后 屡现异常反应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患者注射狂犬病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新闻屡现报端。 2012年4月15日,上海闵行区10岁的童童(化名)在闵行区防疫站犬伤门诊注射了第一支狂犬疫苗。5月6日,打完最后一针的童童出现发热、起疹子等不适症状,翌日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紫癜。 童童的父亲张忠华告诉南都记者,前去打疫苗时医生并未告知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随后,张忠华带童童辗转多家医院做检查,童童被确诊为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再生性贫血障碍。 2012年9月10日,张忠华将诊断资料整理上交至上海闵行疾控中心,并于11月收到调查诊断书。诊断书显示,过敏性紫癜为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2013年10月,吉林省白山市殷广森的老伴在白山市疾控中心接种狂犬病疫苗后高烧不断,并于11月10日住院后陷入昏迷。12月,吉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结果显示,接种环节符合操作规范,也未发现疫苗存在质量问题,但出具的报告认为“不排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殷广森对疫苗的调查结果表示质疑,并向当地药监部门要求检验疫苗,对方表示封存的疫苗只剩27支,而要进行检验需达到60支,因此不能检验。2014年1月27日,殷广森收到检验报告,显示疫苗合格。 声音 专家建议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狂犬病疫苗注射的确会出现如低烧、皮下疼痛、各类皮疹、癔症等异常反应,但他表示注射狂犬病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概率一般是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同时,侯云德对南都记者说,注射狂犬病疫苗后的异常反应可能并不只是疫苗本身质量问题造成,也与不同人的身体体质有关,例如:有些人存在过敏体质,或会对狂犬病疫苗成分过敏。 针对疑似疫苗异常反应的诊断困难,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沈志强曾在“两会”期间建议,将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纳入医保范畴,并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根据全国统一的赔付标准进行赔付,并对难以鉴定的病例酌情给予救助。 采写: 南都记者 卫佳铭 吴铭 实习生 王洪春 编辑:刘晓园 链接:http://www.oeeee.com/html/201608/06/409308.html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多有情调、有情趣、有情况的自媒体资讯,点击下载南都自媒体客户端体验http://corp.oeeee.com/ndapp/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