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2016年医患关系舆情三大特点解析

2016-10-11 16:04|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1289| 评论: 0 |来自: 法制网

放大 缩小
简介:【舆情综述】   9月23日,河南许昌一女子因不满隆鼻效果泼粪打伤医生,被当地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引发舆论关注。2016年以来,各地发生多起医患关系舆情事件,如“河北衡水男子怀疑医生救治不力对 ...

【舆情综述】

 

  923日,河南许昌一女子因不满隆鼻效果泼粪打伤医生,被当地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引发舆论关注。2016年以来,各地发生多起医患关系舆情事件,如“河北衡水男子怀疑医生救治不力对其连捅数刀”、“广东医生陈仲伟被患者尾随砍杀”、“北医三院产妇死亡家属大闹医院”等,持续推高医患关系话题热度。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和总结2016年医患关系舆情的特点,从媒体、公众、医院三方角度进行解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各方共同努力共建和谐医患关系,减少此类舆情发生。

 

【舆情特点】

 

1.热度:呈现连年上升趋势

 

  在医患关系舆情中,恶性伤医事件一贯最受关注。据数据显示,2016年前9个月媒体公开报道的恶性伤医事件共42起,平均每月发生4.7起。而从2012年至2015年发生的恶性伤医事件分别为31起、37起、39起及49起,平均每月分别为2.6起、3.1起、3.3起、4.1起。

  从2012年以来,关于医患纠纷的新闻报道不断增多,2015年全年相关报道达4.16万篇,而2016年前9个月的相关报道已与2015年相当,不难看出,2016年相关舆情热度呈现持续升温势头,其中不乏广东医生陈仲伟被患者尾随砍杀、兰州一医院的护士遭患者家属围殴眼睑撕裂等舆论热议事件。此外,在报道中与医生相关人群也成为受害者,比如湖南益阳一医生儿子被患者跟踪捅伤。这说明,医患施暴对象开始出现针对医护关联群体报复性的泛化倾向。

 

2.话题:医媒关系引热议

 

  2016年,舆论对医患关系子议题医媒关系的讨论较之以往出现量级攀升。以“医患”和“媒体”共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16年相关新闻报道达1290篇,而在2014年和2015年仅为432篇和695篇。在多起医患关系舆情事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均发出“理性的医媒互动才能激发出社会正能量”的呼声。此外,福建省6月份在全国率先出台规章明确媒体对医患纠纷失实报道必须担责,也引发了医媒关系议题在社会治理层面的讨论。整体而言,舆论对于媒体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多持负面态度,认为不少媒体在报道中惯用博人眼球的手法丑化医院。仅有少数网民认为媒体在推动医疗改革方面作用不可忽视。

 

3.渠道:知乎等成为舆情发源地

 

  在2016年多起医患关系舆情中,事件的曝光渠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魏则西事件”从知乎知识问答社区发酵。随着新型网络社群的兴起,重要信息源头开始变得更为多元,也令相关舆情更容易引发讨论。同时,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传播中扮演了更活跃的角色,令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裂变式传播。

  此外,医患关系舆情经常出现剧情反转。例如,在6月份引发热议的“肾丢失”事件中,媒体报道患者手术后发现右肾不见,不少网民仅凭此就开始指责涉嫌“*”,但很快医院鉴定结果证实是因病萎缩,令舆论转而对媒体的片面报道进行声讨。

 

【舆论观察】

 

  整体来看,舆论对于化解医患纠纷问题多从三个角度讨论,近半数网民认为建设医患之间的信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医患纠纷重点在于信任重建 45.7%

 

  《光明日报》:医患信任修复关键在于重建和谐的医患互动模式,医方要改善在医患互动中的沟通内容和方式,将专业医学术语“翻译”为患者能够理解的日常用语;要重视沟通技能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协商和谈判技巧,即使面对纠纷或冲突,医患双方也能维持最低限度的信任。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医患之间存在三重信任,即职业道德信任、人格信任、技术信任。打造医院友善、慈爱、尊重、舒适、便利的空间环境势在必行。在和谐的医患关系中,沟通是一半,共情是另一半,缺一不可,绝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2.以法治推动医患关系走向和谐 32.2%

 

  《人民日报》:要让医院真正“出入平安”,医患双方都应该得到呵护。我们要求医生必须尊重患者、尊重生命,但我们也要理解医生、尊重医生,尤其是当出现医疗纠纷之时,正确的途径应该是诉诸“法治的门诊”而非大打出手。在一个法治国家,我们必须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利用法律保证公众的利益诉求。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建设医疗法治,要求以法治思维谋划医疗事业发展战略,以法治力量加强医疗治理体系建设,以法治准则规范医疗管理活动,以法治教育塑造新型医患关系,以法治方式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以法治精神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3.用理性医媒互动引导良性医患关系 22.1%

 

  《文汇报》:良好的医媒关系需要媒体、医生、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媒体是医患沟通的重要桥梁,可以帮助公众了解医学的高技术性和复杂性,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可以提示公众,即使遇到医疗纠纷,也能通过第三方医调委和司法渠道理性解决,切不可诉之以伤医、医闹等极端方式;对医患纠纷的报道,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严谨慎重,不能为抢发新闻而丧失应有的客观、公正和尺度。

 

【舆情解析】

 

1.媒体:倾向化报道容易影响公众认知

  在医患类新闻报道中,媒体显示出“弱者同情心理”的倾向,常常采用患者“受难式”的叙述方式进行报道,内容隐含了“正当权益受到医院或医生侵害”的假设,这种倾向化报道极易忽视议题的正面价值,诱导舆论做出错误判断,加剧对医院的情绪化攻击。

  这一现状与部分媒体人员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在采访时对关键问题理解不到位、在描述事实时不够全面准确不无关系。此外,少数媒体还偏爱使用“惊悚标题”吸引舆论眼球,在没有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就开始过度炒作,激发公众不满情绪,成为舆情不断升级的*。

 

2.公众:负面刻板印象成为舆情催化剂

 

  近年来,媒体对于医患纠纷的负面报道偏多,导致医生的舆论形象不佳,甚至有调查机构将其列为网络“黑五类”(即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在医生群体被污名化、脸谱化、标签化后,公众也会对医生群体形成偏见认知,而这一刻板印象直接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正如,在多起医患关系舆情中,多数网民第一反应总倾向指责医院或医生,在判断是非时总是不够理智冷静,而是急于“站在道德高点”予以评论。这也形成了在医患关系舆情第一波舆论高潮中,总是伴随着舆论对于医生失职、医院失责的声讨和谴责。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6年第36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灿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