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约2000万元,30位专家为一名患者研发专属药物,个性化医疗迈入新时代 ...

2019-10-15 10:43|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522| 评论: 1 |来自: 医谷综合报道

放大 缩小
简介:近日,一款专为一名患者定制,并以该患者命名的新药milasen登上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或许标志着个性化治疗迈入了一个新时代。据了解,该“专属”患者是一名来自美国的9岁小女孩,名叫Mila,3岁之前,Mila是一 ...

近日,一款专为一名患者定制,并以该患者命名的新药milasen登上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或许标志着个性化治疗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据了解,该“专属”患者是一名来自美国的9岁小女孩,名叫Mila,3岁之前,Mila是一个活泼而健康的小女孩,3岁之后逐渐无法站立,无法自己抬头,甚至失明,需要通过导管获取食物,甚至每天会有30多次癫痫发作,每次时长1~2分钟。

2016年12月,Mila被诊断为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NCL,俗称“贝敦氏症”),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失明、癫痫、丧失运动和认知控制,贝敦氏症源于基因缺陷,根据基因突变的不同种类,分为至少10个亚型,在美国,每10万新生儿中,有2-4人患有该病,

贝敦氏症发病后,患者的大脑无法像常人那样,*出清除脑细胞垃圾的生物酶。脑细胞垃圾越积越多,会杀死正常脑细胞,从而导致失明、失语,健忘、记忆丧失,抽搐和癫痫等症状。然后进展为瘫痪,一点点丧失呼吸、吞咽能力。有数据显示,多数患儿会在6岁左右,完全丧失行动和语言能力,大部分会在8-12岁死亡。

虽然美国FDA曾于2017年批准了一款治疗贝敦氏症的药物上市,但该药物的适应症为2型贝敦氏症,而Mila患的是更为罕见的7型贝敦氏症,她体内的CLN7基因发生了突变,7型是贝敦氏症尤为罕见的一种亚型,对此种亚型的研究极少,现阶段连开展临床试验的药物都没有。

所幸,Mila父母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在众筹平台GoFoundMe上设立了Mila’s Miracle Foundation,为开发治疗Mila的7型贝敦氏症进行宣传和募集资金,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神经学家和神经遗传学家Timothy Yu知晓了此事,他决定帮助Mila一家。

Timothy Yu带领其团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Mila体内的CLN7基因被转录RNA时,这些额外的DNA导致转录错误,而错误的RNA会导致细胞蛋白质*出错,产生一种无用的溶酶体蛋白,溶酶体是细胞内一个泡状结构,包含很多能够清除废物分子的酶,如果溶酶体不能正常工作,废物分子就会累积并杀死神经细胞,导致脑损伤和死亡。那有没有可能激活细胞,让它产生正常的溶酶体蛋白?Timothy Yu和研究团队决定利用这一点,设计药物。

同时,Timothy Yu及其研究团队还为Mila找了专业的基因学专家、毒理学专家,能够快速生产分子药物的公司,共计至少有30多位研究者、医生参与到了救治Mila的工作中。

为了更快地能让Mila用上药,研究团队与时间赛跑,原本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的基因测序只花了一个月,而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药物研发,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最终,研究团队用了仅用8个月的时间,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分子药物,它能与Mila的CLN7突变基因相匹配,在其细胞中发挥作用,合成有用的蛋白质。

该药物曾在啮齿动物中进行了试验,并向FDA提出了申请,2018年1月,FDA允许将该药物用于Mila,他们以患者的名字将该药物命名为“Milasen”,2018年1月31日,Mila第一次用药。

该药物需要注射到脑脊液中,进入她的大脑,修复神经元。注射从低剂量开始,此后酌情加大剂量。Mila在用药不到一个后月,癫痫次数明显减少,时间也缩短了。持续治疗之后,Mila每天的癫痫发作可降低到6次以内,有时甚至可以一整天都不发作,并且每次不到1分钟,现在的Mila虽依然是一个残疾儿童——看不见,不能说话,需要人搀扶,但相比较之前频频地饱受疾病折磨,Mila已经有了太显着的改变。

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牵头者,Timothy Yu表示:约10%-15%的贝敦氏症患者及其他基因突变致病患者,存在转录异常。milasen或许适用于这些患者。至少,这一研发过程,能给罕见病患儿带来希望。

没有参与此项研究的基因疗法科学家Steven Gray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是个性化医疗实践中最强有力的一个案例。

FDA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主任Janet Woodcock在其就此撰写的一篇社论《个体化治疗时代的药物管制》也提到,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独立实验室的兴起,第三方制药公司的快速响应,使得“个性化定制药物”不再是梦。

不过,上述社论也提出了诸多个性化定制药物的规则盲区,比如需要获得哪些证据,才能将药用于人体?对安全性的最低保证是什么?如何选择剂量、制定治疗方案?用药后,患者情况危急时,该如何抉择?治疗有效性如何评估?即使前期研发很成功,如何确保企业有意愿长期、定量生产?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绕不开的话题是,这类药物研发的成本毋庸置疑非常高昂,这笔费用该由谁来承担?就此次针对Mila的研究共计花费多少钱,其家人及研究团队并未透露具体的金额,但有报道称,Mila此次治疗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上述提到的家人建立的基因会,以及Yu的研究支持以及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筹款,在Mila家人建立的筹款页面上这样写道:“我们日夜奋战,筹集了近300万美元(约合2000万人民币)来资助可能的治疗途径和必要的研究。”

另有报道称,一位A-T(共济失调毛血管扩张,也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不仅会损害免疫系统,还会减缓智力发育)儿童项目创始人希望Timothy Yu能为另一位患有A-T的2岁女孩开发一款定制药物,并表示他的基金会愿意出资资助,哪怕这款药物只适用于一名患者。

已有 1 人参与

会员评论

  • gen 2019-10-19 21:39 1#
    djfhdjhfdkjhfdjhfd

    引用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