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肝脂肪沉积定量研究获上海医学科技奖

2011-9-8 09: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鑫教授负责完成的“肝脏脂肪沉积的定量与代谢疾病的系列研究”近日获2010年度第九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学习并转化国外定量肝脏脂肪沉积的先进技术,首次建立了中国非酒精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鑫教授负责完成的“肝脏脂肪沉积的定量与代谢疾病的系列研究”近日获2010年度第九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学习并转化国外定量肝脏脂肪沉积的先进技术,首次建立了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疾病的研究数据,构建了我国NAFLD与代谢疾病的研究体系,形成了我国NAFLD的规范化诊疗共识并推广。

  NAFLD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但NAFLD在这两种疾病发病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且国内也缺少对肝脏脂肪沉积量化与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关系的系统性研究,高鑫教授课题组在该领域研究已近10年,并在量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据高鑫教授介绍,该研究创新点包括四个方面: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无创精确定量肝脏脂肪沉积的方法——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该方法的建立缩小了国内脂肪肝研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二、首次报道了NAFLD中肝脏脂肪含量引起糖代谢紊乱的最佳切点。课题组在国内首次发现报道引起β细胞功能减退和IR的肝脏脂肪含量的切点为10%,从防治糖尿病角度首次提出肝脏脂肪含量控制的目标应低于10%;三、首次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阐述了脂肪肝发病机制,发现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细胞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TP)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导致MTTP表达减少,继而肝内甘油三酯向外转运障碍,是高脂饮食诱导脂肪肝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四、首次阐明了小檗碱(即黄连素)可逆转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MTTP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是降低大鼠肝脏脂肪含量的重要机制之一。

  以该研究为基础,高鑫教授牵头,首次组织编写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代谢紊乱诊疗共识》,并于2010年7月颁布。目前高鑫教授课题组将肝脏脂肪沉积的无创定量技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及NAFLD与糖脂代谢紊乱疾病的概念已推广至15所国内主要综合大型医院,并常规应用,提高了我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紊乱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诊疗能力。来源:医学论坛网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