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证据提示肠道细菌在炎性肠病(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抗生素治疗IBD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但是,9月13日《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m J Gastroenterol )在线发表加拿大学者研究发现:在确诊前2年间使用过3种以上抗生素可能是IBD病因学倾向性因素,这让人们对抗生素与IBD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项嵌套病例对照研究,以加拿大曼托尼巴大学IBD人群数据库为基础,在2001-2008年间共有2234例患者被诊断为IBD,22346例年龄、性别及地理区域相匹配的个体作为对照。抗生素数据来源于曼托尼巴大学药物信息网。 结果显示:患者被诊断为IBD时的平均年龄为43.4岁。病例组中12%的患者在确诊前2年被处方过3种以上的抗生素,而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仅为7%[比值比(OR)为1.5,95%可信区间(CI)1.3~1.8,P<0.0001]。而且病例组患者确诊为IBD之前3年、4年和5年,与对照组相比,在处方≥3种抗生素方面均存在差异。虽然使用抗生素与克罗恩病(CD)或溃疡性结肠炎(UC)均相关,但在CD患者中,与使用过1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相关性更强,而使用过3种以上药物与UC相关性较强。 此外,研究还发现,应用抗生素的数量与IBD危险性之间还存在剂量相关性。 ■专家点评 苏州市消化系统疾病营养研究中心 郑家驹 IBD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IBD是机体在先天(易感基因)、后天分娩(经阴道或剖腹)以及婴儿喂养方式、生活方式、个人卫生等因素影响下,肠道免疫系统对肠道抗原产生不适当免疫反应,导致肠黏膜持续炎症性病变。 IBD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增高,促使人们对环境与生活方式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进行更多的研究。此外,药物与IBD发病相关性的研究也有很多。例如,曾有不少研究表明,使用口服避孕药与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有可能增加罹患IBD的危险。 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关注抗生素与IBD发病相关性。这次加拿大学者的一项设计比较周密的1:10病例对照研究发现,CD患者与使用过1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药物呈明显相关性,而使用过3种以上抗生素药物与UC呈明显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使用抗生素与IBD危险性之间还存在剂量相关性关系。应该说这是一个提出了有比较充分证据的新观点的研究。希望今后有流行病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来证实。 此外,要真正确定抗生素与CD或UC的病因学关系,是否还要进行病因学侯选抗生素或相关发病机制研究(包括动物研究)等都是有待进一步阐明的问题。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