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公共卫生领域矛盾积累的一次爆发,涉及食品与饮用水安全、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涉及不少相关政府部门,并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对该事件的反思中,“大卫生”观念开始受到关注,并对之后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健康报》最早呼吁关注“大卫生”,提出“健康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作为卫生系统的权威行业媒体,《健康报》逐渐开拓报道范围和思路,形成了“大健康”的办报理念。“防病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这一观念逐渐为政府部门和普通人所接受。但是,自上海甲肝流行事件发生20多年以来,类似性质的事件依然时有发生,这说明“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仍然需要持续强化。 摘录 卫生,不仅仅是卫生。谁能说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无关呢?病魔在给我们上课,让我们再一次认识这一朴素的真理。不是吗?这些年来,围绕着卫生检验监测工作,曾发生过多少风波!有的干部把必要的食品卫生监测视为对改革开放的“管、卡、压”;有的人身为一个行业的负责干部,却不知道《食品卫生法》为何物!说到底,是没有卫生观念!在个体经营者增加、各地市场越来越开放、经济越搞越活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官员是否考虑了卫生问题? ——《上海甲型肝炎流行的反思》1998年3月3日 上海甲肝流行应该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亮出的一次“黄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公共卫生专家们说:只管吃不管粪便,只管发展生产不管环境保护,这是不行的。能不能请各地政府制定一个近期目标,在3年~5年内解决粪便、污水管理问题? ——《大自然亮出了黄牌》1998年3月27日 “应该承认‘大卫生’观念。在有些人看来,防病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所以,一定要通过这次甲肝流行,把‘大卫生’观念亮出去,让‘大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黄子浪潮”对卫生部门的启示》1998年3月20日
倡导新理念 自1988年1月中旬,上海市民中陆续发现不明原因的具有发热、呕吐、厌食、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甲肝病例,发病急骤,每日报告病例由十几例急增至2月1日的近2万例。截至3月18日,共报告近30万例。甲肝流行后不久,出现了死亡病例,在社会上引起了恐慌。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专家明确了本次甲肝暴发是因毛蚶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而上海市民缺乏甲肝的免疫屏障,又有生食毛蚶的习惯,最终酿成甲肝暴发。在确定病因后,政府开始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禁捕、禁购、禁销毛蚶;进一步教育市民不生食毛蚶,防止污染水源和食品等,使疫情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 此次甲肝流行波及面之广、病人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全国人民对此都非常关注,国外媒体也纷纷报道。作为卫生系统的权威媒体,《健康报》对此予以关注当仁不让。 1月28日,本报记者林秀珍听说卫生部将派工作组赴上海市,立即去找报社领导请缨,得到了大力支持。但是有关部门的领导颇有顾虑,不让去。在记者的一再请求并详细说明采访目的后,终于获准前往。 “卫生如果不和经济联系起来,就难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这是当时报社领导为此次报道定下的基本思路。记者采访了市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医生、患者、普通百姓,跑遍了传染病院、临时隔离点、卫生局、水产局、集贸市场、餐馆、药店等,对疫情状况、应对措施等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在有关政府部门和专家的疫情分析会议上,林秀珍是唯一参会的记者,因此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报社领导和记者、编辑的共同努力下,本报推出了“观察与思考”之《甲型肝炎绝非洪水猛兽,认真预防即可避免流行》、《上海甲型肝炎流行的反思》、《“黄子浪潮”对卫生部门的启示》、《大自然亮出了黄牌》等深度报道,提出了“大卫生”概念和“健康也是生产力”的观点。这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被其他媒体转载。“大卫生”的概念开始被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接受,健康教育也受到群众欢迎。上海市召开表彰会时,专门邀请本报记者参加。一些地方把本报的报道印发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地区卫生防疫部门因此增加了人员和经费。来源:健康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