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嘌呤类药物(硫唑嘌呤、巯嘌呤及硫鸟嘌呤)治疗炎性肠病(IBD)是否可导致患者皮肤癌危险升高一直存有争议。2011年11月,美国《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加拿大学者和奥地利等欧洲学者的两项研究(Gastroenterology 2011,141:1612和1621),这两项研究显示,IBD患者皮肤基底细胞癌发生危险升高,接受硫嘌呤类药物治疗的IBD患者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发生危险升高。 如何看待这些研究结果?消化科医师应如何应对该问题?在本期《消化·肝病周刊》的D1版,我们简要介绍这两项研究及其相关问题。在D3版,我们邀请消化科专家和皮肤科专家对该问题进行深入阐释,敬请关注。 IBD患者皮肤癌危险升高 第一项研究是加拿大学者辛格(Singh)等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IBD患者基底细胞癌发生风险升高,如果接受硫嘌呤类药物治疗,则鳞状细胞癌发生风险升高。 该研究纳入9618例IBD患者,并随机选取91378名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相匹配的一般人群作为对照。 在所有接受随访的研究对象中,有1696名研究对象在随访期内被诊断为基底细胞癌,有341名被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与对照人群相比,IBD患者的基底细胞癌发生危险升高[风险比(HR)为1.20]。接受硫嘌呤类药物治疗的IBD患者鳞状细胞癌发生危险显著升高(HR=5.40)。巢式病例对照分析也显示,服用硫嘌呤类药物与IBD患者鳞状细胞癌发生危险升高相关(比值比为20.52)。 硫嘌呤暴露升高IBD患者皮肤癌危险 第二项研究由奥地利学者佩兰-比鲁莱特(Peyrin-Biroulet)等进行。该研究证实,当前和既往硫嘌呤类药物暴露史会显著增加IBD患者NMSC危险,即使患者年龄不足50岁。 该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在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期间纳入了19486例IBD患者。 在<50岁年龄组中,当前和过去服用硫嘌呤类药物患者的NMSC年发病率分别为0.66/1000例及0.38/1000例,50~65岁年龄组分别为2.59/1000例和1.96/1000例,>65岁年龄组分别为4.04/1000例和5.70/1000例。在从未服用硫嘌呤类药物的IBD患者中,<50岁年龄组、50~65岁年龄组和>65岁年龄组的NMSC发病率分别为0、0.60/1000例和0.84/1000例。当前和既往服用硫嘌呤类药物是NMSC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R分别为5.9和3.9)。随着年龄的增加NMSC风险也相应增加。 研究者认为,对当前或既往曾暴露于硫嘌呤类药物的IBD患者,应当嘱咐其避免紫外线照射,终身接受皮肤病学的筛查。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