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学者尼尔森(Nielsen)等研究证实,癌症幸存者患同类型第二原发癌的风险高于患不同类型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危险比(HR)分别为2.2和1.1]。该论文11月28日在线发表于《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MAJ)。 第一原发癌幸存者容易患上同类型的第二原发癌,为了证实该假设,研究人员对1980年至2007年的整个丹麦人群(n=7493705)进行研究,针对多种癌症分别进行巢式分析,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计算个体风险,荟萃分析计算总体风险。研究显示,第一原发癌幸存者发生第二原发癌的总体风险比为1.25,其中,第二原发癌与第一原发癌类型相同的总体风险比为2.16,第二原发癌与第一原发癌类型不同的总体风险比为1.13。 研究人员在第一原发癌和可能的第二原发癌之间发现了共74种显著相关性。研究人员这样解释相关性的存在,首先,因为遗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个体可能易于患上两种癌症。例如,第一原发甲状腺癌,在甲状腺或其他内分泌腺发生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增高,可能源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再者,诊断方式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一些针对第一原发癌的诊断或监测方式可能更容易发现某些种类的癌症。最后,第一癌症的治疗,例如手术摘除部分或全部受累器官,可能减少同类型的第二原发癌症发生风险,而放疗和化疗则有可能增加第二原发癌的发生风险,不管是否与第一癌症类型相同。 研究者还指出,不同部位发生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差别如此之大,提示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但不同的个体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类型的癌症幸存者,第二原发癌的风险也不同。 ■专家评论 第二原发癌,风险各不同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温格特等 对于癌症幸存者和医疗工作者来说,第二原发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不是所有的第二癌症都由已知的风险因素导致,不过,研究第一原发癌和第二原发癌之间的联系还是很重要的,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癌症的产生原因,并且给随诊的癌症幸存者提供更有用的建议。 尼尔森等人的研究样本量大,跨越了28年。每个病例样本,都有最多5个年龄、性别、患病年龄匹配的对照样本。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将复发癌症错认为新的原发癌的可能性,他们在第一癌症诊断后的1、2、5和10年均进行了敏感度分析。该研究设计严谨,可以为癌症幸存者的随诊提供重要参考。尤其是研究者分析了多种癌症的第二癌症风险,对评估和修正癌症幸存者的随诊指南提供了重要数据。 在诠释尼尔森等人的研究结果时,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首先,不同的癌症存在风险的特异性。他们的研究证实,根据不同的第一、第二癌症来评估风险很必要,而不是一概而论。其次,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的是5年绝对风险。通过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无法估计绝对风险,因而对癌症幸存者的随诊缺乏指导意义。例如,尼尔森等人的研究显示,肉瘤幸存者发生第二肉瘤的风险比为17.8,并不等于肉瘤幸存者的随诊中仅需要关注第二肉瘤。第二原发癌症为乳腺癌的风险比为1.46,虽然跟前者相差巨大,但在随诊过程中更应关注乳腺产生第二癌症,因为他们对5年绝对风险的统计显示,肉瘤幸存者患乳腺癌的5年绝对风险比患第二原发肉瘤高。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