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炎性肠病黏膜愈合的临床意义

2012-1-31 11: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8|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如何判断其预后?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内镜或组织学显示疾病处于活动状态的IBD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活动的内镜下病变能否预测未来临床的复发?追求黏膜愈合(MH)是否会改变治...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如何判断其预后?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内镜或组织学显示疾病处于活动状态的IBD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活动的内镜下病变能否预测未来临床的复发?追求黏膜愈合(MH)是否会改变治疗策略?选择升阶梯还是降阶梯治疗策略?对持续内镜下活动的IBD,可否有数据支持和指导治疗药物的变化?

  为了阐明MH作为标准用以预测今后IBD病情活动的意义,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和梅奥医学院的研究者Ann Flynn等回顾了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MH对于IBD的意义,相关内容发表于《胃肠病学现代观念》(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1;27(4):342-345)。

  对于克罗恩病(CD),MH可预测今后内镜的活动度,但能否预测临床活动尚未确定。有研究发现,回结肠切除术后的CD患者,术后1年复查内镜,若存在黏膜糜烂、阿弗他溃疡、小结节或肠腔狭窄等证据,今后内镜和临床复发的可能性增大,且内镜下复发早于临床复发。但在其他CD患者尚无证据证实这种关系。在ACCENT I研究中,按计划给予英夫利昔单抗的患者组在第10周若达到MH,第54周仍有70%患者保持MH,而第10周未达MH的患者只有27.3%在第54周达到MH。该研究并未证实依据CDAI评估的临床复发与MH存在一致性。以前的研究也发现以CDAI为基础的临床评估与内镜下表现及其他非侵入性活动度评价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大便钙卫蛋白和乳铁蛋白)之间相关性差,这种差异可能源于CDAI作为评价指标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其他一些研究选择无激素维持的临床缓解作为研究终点,发现与MH有良好的相关性。最近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MH可降低患者手术和住院的发生率。这些研究支持对于内镜下持续活动的患者进行升级治疗。然而,已达MH的患者是否可以降阶梯治疗尚缺乏数据。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也有类似研究评价MH预测临床活动的意义。对著名的ACT 研究数据进行事后分析发现,MH与今后内镜下缓解、临床缓解之间存在明确关系。最近有研究发现MH也是预测UC长期预后(如是否需行结肠切除)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过尚需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证实。

  因此,作者认为评价MH是处理IBD患者的一项重要工具。治疗UC患者时,追求MH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但对于CD患者,能否应用这项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源:Curr Opin Gastroenterol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