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门诊内科疾病中,轻、中度感染较常见,一病多因,极易造成抗菌药的选用困难引起滥用。随着致病原构成谱的不断变化以及致病菌耐药性的快速发展,社区感染的诊疗难度日益增大,其治疗策略也需适时进行相应调整。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 细菌耐药性的演化大致可分为自身遗传物质突变和接受外源性耐药基因两种,不正确的预防性用药、不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及使用时机不正确等都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滥用抗菌药的主要危害 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的疗效降低或丧失,使人类对付细菌的有效武器越来越少,增加了对患者的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据临床资料分析,滥用抗菌药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目前都有哪些耐药菌种? 由于全球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发生,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我院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总结了2010年1月至12月我院细菌耐药情况,结果显示:90%以上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耐药;85%以上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唑啉、头孢呋辛耐药。2010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献报道发现产“NDM-1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媒体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现,该细菌内存在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NDM-1),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根据耐药的严重程度,可以称为超级耐药细菌的主要还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等。 如何才能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抗菌药的使用问题越来越严峻,从社区就开始合理使用抗菌药,对防止耐药细菌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对北京地区、上海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致病原进行的多中心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已经超过肺炎链球菌,成为CAP的首位致病原。必须强调的是,常用于治疗CAP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抗菌原理为阻止细胞壁合成,而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这两类药用于支原体肺炎就是”不对路“了。那么,在社区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一、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 二、根据药效动力学特征合理用药:根据药效动力学特征,抗菌药物可分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 三、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四、社区内科的感染性疾病有些是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药物;不同病原菌及细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所致的急性腹泻、胃肠炎,病毒感染所致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春季流行性腹泻,真菌性肠炎等通常不用抗菌药,确有细菌感染者,如沙门氏菌,可应用黄连素、氟喹诺酮或氨基糖苷类。 为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社区医生应遵循的用药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牢记使用抗菌药的原则: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菌药;不正确的预防性应用不能减少感染的发生,反有促进耐药菌株生长、导致二重感染的危险。 向公众宣传对抗菌药的使用要坚持的”四不“原则:不随意买药、不自行选药、不任意服药、不随便停药。耐心地向病人解释选用抗菌药的目的、疗程,并强调按时服药、输液滴速控制的重要性;还应根据心理状态及文化层次适当讲解药物的副作用及二重感染,宣传滥用抗菌药造成的危害以及抗菌药的贮存等一些小常识,使公众慎重使用抗菌药。来源:爱爱医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