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给予黏膜给药途径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黏膜部位血液循环丰富,人体的所有黏膜系统,包括眼、鼻、肺、舌下、颊黏膜、直肠以及阴道等,几乎都已成了给药的选择途径。大多数黏膜给药途径由于依从性差而逐渐淡出,但口腔黏膜(舌下黏膜和颊黏膜)给药途径却由于具有较好的依从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口腔黏膜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口腔黏膜组织结构由浅至深分鳞状上皮细胞层、基底膜及结缔组织层。其动脉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静脉回流至颈静脉,经上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口腔黏膜具有以下特征:1、血管网丰富;2、创伤后修复极快;3、基本没有Langerhans细胞,正是由于Langerhans细胞缺如,口腔黏膜给药才具有良好的免疫耐受性基础。不同的口腔解剖区域黏膜结构不同:硬颚黏膜、龈黏膜上皮具有角化层,其主要功能为屏障作用;颊黏膜、舌下黏膜、口底黏膜及软颚黏膜缺乏角化层,由于该区域上皮细胞层中角化层的缺乏,对水具有较好的通透性,通透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颊黏膜、舌下黏膜、口底黏膜。药物透过口腔黏膜的方式有两种:穿过细胞和通过细胞间隙的方式。其主要机制为被动吸收,尽管有上皮细胞内吞现象,但这种作用不可能通过全层,也不可能通过主动转运。综上,从口腔黏膜的解剖及生理特点看,舌下黏膜与颊黏膜具备作为全身给药途径的条件。 二、口腔黏膜给药途径与口服给药途径的区别 口腔黏膜给药途径与口服给药途径有明显的区别。口腔黏膜总面积为100平方厘米,而小肠吸收面积为200平方米,口腔黏膜吸收面积仅为小肠吸收面积的万分之一。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不同于口服给药(具体见表1)。前者能避开肝脏首过效应、胃酸性环境以及消化酶破坏,但吸收差;后者虽然存在有肝脏首过效应、胃酸性环境以及消化酶,但吸收良好。
颊黏膜途径为药物放置在颊黏膜旁,药物溶解后经颊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舌下途径为药物放置在舌下,药物迅速溶解和吸收,通过舌下血管进入体循环;局部给药是指药物直接口腔给予,药物与受药部位直接暴露,例如:局部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局麻药物。口腔黏膜全身给药途径包括颊黏膜途径与舌下途径,由于两者解剖和生理的不同(具体见表2),对药物的吸收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但无论是颊黏膜途径或舌下黏膜途径,如果药物被直接吞下,可被胃酸破坏或被肝脏代谢,无法达到治疗水平。
(一)口腔黏膜给药途径优势: (二)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的不足: 五、结语 口腔黏膜具有血管网丰富、创伤后修复极快、Langerhans细胞缺如等特点,而且,在口腔黏膜中,颊黏膜与舌下黏膜没有角化层,而其他解剖区域具有角化层,而缺乏角化层的上皮具有一定的通透性,所以颊黏膜与舌下黏膜具备作为全身给药途径的条件。口腔黏膜给药具有吸收迅速、避免胃肠道消化酶破坏以及绕过肝脏首过效应等优点,但是,由于口腔黏膜通透性差、面积小,而且受唾液持续灌洗、药物通透系数、不自主吞咽、药物味觉刺激、口腔不适等的影响,该途径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该途径仅限于某些药物。常用的有硝酸甘油、某些类固醇性激素、镇痛药物、蛋白质或肽类药物等。 (一)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的前提是: (二)颊黏膜给药与舌下黏膜给药的选择: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