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期间,延迟退休常常成为热点话题。最近,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讨论,又忽然再次升温成了热点话题。 延迟退休迎来新政策? 近日,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原本备受争议的“延迟退休”政策,大概率可能要“熄火”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总工龄为标准的新政策。 所谓以总工龄为标准的退休,就是不以固定的年龄作为退休的标准,而是以个人的总工龄为依据。换句话说,只要达到了规定的总工龄,不管你多大岁数,都可以退休,享受养老金待遇。 这种因人制宜的退休制度,看起来似乎更加灵活和人性化,既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矛盾,也可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所以,这一观点每每投石舆论海洋,总是瞬间就能激起涟漪水花。 但很快,这一说法,就被官方辟谣。 央视新闻指出,近期在各社交平台有文章称多地人社厅决定,从2024年1月1日起推行按工龄退休的政策,一时之间,引发热议。对此,山东、河北、四川、河南等相关省份人社厅相继发布声明辟谣,表示文章和相关截图内容为虚假信息,当地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退休政策,不存在网传的将按工龄退休的情况。 也就是说,男性一律60岁退休,女性则55岁退休,工人身份的女性可以50岁退休。相关部门权威人士表示,这个标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退休的基本规则。也就是,并非是工作满多少年之后就可以自动退休,而仍将按照法定退休年龄来确定的。 谣言从来不是止于智者,因为谣言本来就是有人故意传出来的,甚至可能就是“智者”传出来的。谣言只能止于官方及时的辟谣。否则情绪化的流量拱火嗜血,爱看热闹的人会更多、更狂热。 目前的这个退体年龄框架,始于1951年,至今已73年了。之所以切定这样一个退休年龄线,是因为当时我国的人均寿命不足50岁。 而如今,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0多岁了,人均寿命大幅度延长。这样的变化,为应对当今的老龄化带来了剧烈的挑战。因此,十多年前,关于退休改革,特别是延迟退休的说法,开始浮出水面。 随后,关于退休改革的政策,几乎每年都会成为热搜话题,并且每每总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如同惊蛰春雷,又势有破冰之举。 其中,反响最为厉害的,就是2020年1月,山东省出台的《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行延迟退休政策。 但是,山东对推迟退休人员的身份限定极其严苛,那就是,必须是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但山东省的这一限定,在两年之后的江苏,得以了全面放开。 2022年1月30日,江苏明确: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报人社备案,职工可以推迟退休。推迟退休的时间最短不少于一年。这一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时之间,2022年,被称为延退破冰之年,并被人们津津乐道。 可谁也没想到,随后不久,延迟退休在网络的热度,就不知不觉间,被所谓的“按工龄退休”这一谣言所替代。 相当比例的医护人员,为何不愿意延迟退休? 个中原因,不难看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延迟退休,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似乎更愿意按工龄提前退休。这其中,就有不少医务人员,尤其是一线医护人员。 为什么?原因有三个: 一是,有些医护人员,才40岁出头,长期的夜班就已经导致他们身体各个脏器甚至不如70岁的老人了。心悸,失眠,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胃肠功能紊乱……延迟退休,无异于对他们的身心,是第二次摧残。 有一位女医生就曾吐槽,超负荷工作,熬夜值班,三十多岁,就因长期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严重飞蚊症、慢性胃溃疡、胃食管反流 、腱鞘炎,胸部及肝脏多发性结节与囊肿。每天盯着电脑屏幕看病历,手术无影灯白的晃眼睛,每天手术到下午的时候,眼睛盯着无影灯照的区域就疼得难受,不停流泪。 更气人的是,医疗系统差额拨款,绩效等收入,其实就是二次分配,加上DRG超规的钱,都是从科里绩效扣,干的越多扣得越多。工资收入全部加起来是和当地教师水平持平,但工作量却和他们天差地别。值班一宿一宿玩命的熬,再延迟退休,那就是要人的命,交的养老金,可能生前都享受不到。 二是,医护人员高付出,但并不是高收入。很多医生就等着早点退休再返聘,赚点退休工资之外的外快,提高一点业余收入。 比如我们医院,就有许多医护人员退休后被自己医院返聘,或者到了其他一些民营或社区医院发挥余热,一年除退休工资之外,能挣个几万、十几万的。 这种情况下,有多少医护人员,愿意延迟退休? 三是,一些编外的医护人员,干的活一样,虽说同工同酬,但总体考量,薪酬待遇还是比在编人员,要少很多。这些人,自然也不愿延迟退休。 可见,无论是早先的延迟退休一说,还是如今的按工龄退休谣言,都不能惠及所有人,也自然难以让所有人满意。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