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由病毒感染引起,常在秋冬季流行,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2007-09—2008-03,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地锦草合剂足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5例,并与常规治疗65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30例均为本院儿科腹泻患儿,门诊28例,住院102例;年龄4个月~2.5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男35例,女30例;伴随症状:发热35例,呕吐58例,脱水55例,呼吸道症状25例。对照组65例,男34例,女31例;伴随症状:发热34例,呕吐60例,脱水56例,呼吸道症状24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大便黄色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内无黏液脓血,大便每日5~10次。便常规检查提示有少量脂肪滴;白细胞、红细胞阴性;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1.3 诊断标准[1] 参照1992年中华医学会制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标准:①发病于秋冬季节。②起病年龄为4个月~2.5岁婴幼儿。③起病急,水样便,每日5~10余次,可伴发热、呕吐、脱水、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④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检查正常或偏低。⑤粪常规检查可有脂肪滴;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均阴性;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排除腹泻伴其他全身疾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依据脱水情况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口服微生态制剂及肠黏膜保护剂,伴发热、呕吐给予对症处理。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地锦草合剂足浴。药物组成:地锦草20 g,黄芩15 g,黄连15 g,葛根20 g,诃子12 g,肉豆蔻12 g。水煎取汁500 mL,药液温度在38~40℃,患儿保持坐位,每次40 min,每日2次足浴。 1.4.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7日为1个疗程,分别于第4、7日统计疗效。 1.5 疗效标准[2]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性状、次数及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腹泻次数减少,大便镜检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腹泻次数无减少,临床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1可见,2组4日痊愈率和7日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