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moon
发表于: 2011-9-1 22:02:48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前不久因未进入中科院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而宣布从此再不候选院士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再发博文,向业内同行发出挑战:“在10年以后,看看有多少中国的院士超过饶毅在中国的科学工作。”

  正在国外的饶毅这次在博客中称,愿意提个“以身殉职”的竞赛建议,所谓“殉职”是指竞赛的失败者,已经定义是他自己,而“胜者”是那些现在和将来在中国做科学比自己好的人。

  饶毅将竞赛的对象限定为主要在生命科学做探索性科学研究的院士,和自己年资相同或更年轻还有冲劲的,在1977年、1978年以后上大学,1991年以后获得博士学位,或1994年以后有独立课题组。“其他人有兴趣也可以自愿加入。”

  竞赛内容是“从20年前的1992年开始,到2022年8月17日为止,共30年,只以在中国进行、以中国为第一地址发表的论文”,竞赛的标准是“在中国做的科学研究,是否针对重要和有意义的问题,其工作对本学科领域的贡献在世界上、在人类知识推进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饶毅表示,自己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让大家不如我,而是真心期盼很多人比我好。”他在博文中透露,自己从32岁以后就养成一个习惯:晚上和周末不上班,还看专业以外书籍和写杂文。因此“和我竞赛不是很难”,“中青年院士(和其他自愿参加竞赛者)肯定容易超过我。”

  在这篇最新博文中,饶毅再次批评了某些“院士”的做法:一是有些人做科研的目的就是做院士,所以一旦当选院士,就积极做其他事情;二是这些人给学生树立不良榜样,有些学生也决心步其后尘、走入歧途,影响中国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三是这些人不积极做科学,并非没有资源,而是在资源比较多和权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不积极做科学,给国家的科研投资带来较大的浪费;四是从普遍情况来说,中国目前科学水平还不是很高,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只做到国际上比较好的大学的副教授,就在当选院士后离开了科研一线,等于对中国科学釜底抽薪,使中国科学的高度被“封顶”或“腰斩”,为此他呼吁“国际副教授水平做中国院士而荣休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