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5,来源于健康报
□本报记者 梁玉峰 通讯员 迟鲁艳□ “7月5日,星期五,阴。我在门诊楼二楼遇到一位老人要去普外科就诊,却一时找不到诊室在哪。我把他带到诊室后,在院里转了一圈,发现医院的指引标识不明晰,导致病人找不到就医场所。我当即召集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开了一个现场办公会,研究如何对医院室内外环境标识、公共区域引导标识进行更新,为患者提供便捷、满意的诊疗环境。”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院长茶春喜民情日记中的一篇。
9月2日,当记者来到该院时,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美观、简明、统一的引导标识和温馨提示,这是该院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投资100多万元对全院室内外各类引导标识进行更新的结果。
“8月24日,星期六,晴。今天一早,接到院综合管理服务部的电话,说呼吸血液科病房公用卫生间的脚踏冲水阀坏了,水流个不停。”我放下电话,立即去查看,发现是脚踏冲水阀失灵了,马上安排人去库房取了一个新的换上。兵团一师医院维修班管理员武俊良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道。
近期,兵团一师医院开展了以“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主要内容的记民情日记活动,要求全院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记民情日记时,把解决职工和患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核心任务,着力排查医院管理、信访投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职工群众和患者的诉求,力所能及地帮助职工和患者解决实际困难。
一个个问题记在干部的心坎上,一篇篇日记架起了患者和职工沟通的“连心桥”。茶春喜表示,民情日记将坚持写下去,促进医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