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柔细细的雨丝终于越来越大,下成了密密麻麻的水幕。
持续着,叮叮哒哒的反弹在水泥面上,瓷盆里。单调的声音不似旋律,而且还夹杂着几声鸡鸣,却意外地使人宁静。
回家也有几天了吧,渐渐适应了琐碎的生活。妈妈忙,舅舅累,最后照顾姥姥的活就交给我了,而我也乐得接手这份责任,享受一下“树欲静而风止,子欲养而亲待”的幸运。
首先调整的便是生物钟,老人家起得早,四点五点就睡不着了,而姥爷起床便出门劳作了,真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姥姥认为心疼我,都是六点才叫我起床,然后带着那份定格在六点的情绪触摸生活。
据说昨夜下了一整夜的雨,就像这样胜过淅淅沥沥却又不及倾盆大雨的珠帘。
一场雨,洗刷了近一周来的尘埃,剩下些闪闪发亮的美好。那些疲劳似乎被雨打风吹去了,晒得更黑的皮肤也不那么扎眼,老人家的碎碎念便是一种亲切,调皮的猫咪已然安静的躲到了哪里,几声麻雀叽叽喳喳更显清晰。
“围墙外谁在烧麦杆?”浓密的烟雾破坏了这份清新。
首先考虑的居然是 M2.5,在这个只有一条水泥路通向外面的世界的小山村。姥姥挂心她的小柳树:会不会被浓烟火热烤干水分?
抬眼望去,那毛玻璃似的浑浊遮天蔽日,弥漫到了院子里,渐渐地,占领方圆百米的空间,而更远的地方,也有干烈的浓烟味钻进鼻孔,刺激着神经末梢,不欲呼吸。
是哪一年的高考题呀?一位作家,其文章被选入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这位作家也来做题,所得分数却不尽如人意。
其中一道题是: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雨?标准答案是一套牵强附会的抒情句子,经严密的逻辑推敲所得。而作家的答案是:写文章的时候窗外在下雨。
精彩的冷笑话啊!仰面以手扶额长叹的,是出题人的用心良苦?作家文字中所含感情的浅薄?还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最后的最后,只能低头轻语:这就是考试的规则。
此等意境的时光里,如若缺了一本书,只顾自己沉浸在胡思乱想中,岂不遗憾?岂不少了一份情调?
翻出《西厢记》,细细的读。张生的一片痴心啊!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留给张生彻夜的辗转反侧。故事之外,更惊叹作者的文笔:那么细致的心理描写,那么曲折的情绪起伏,那么美好的花前月下,那么奇妙的文字组成那么令人神往的岁月!
再举眸,已是朦胧小雨纷纷落,细细密密的落在肌肤上,滋滋润润清清爽爽柔柔湿湿。那把花格伞反倒成了多余:阻挡了天人合一,阻挡了蓝天,狭窄了视线。
这一刻,这一分,这一秒,留在历史的缝隙里,留在深埋的记忆中。这份恬淡的时光,这片雨后清新的天地,将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