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Dementia)是认知损害的一种形式,最常见的病因为阿尔茨海默病(AD)。尽管DSM-5使用的是“神经认知障碍”(neurocognitive disorder),但“痴呆”这个略显冷酷的术语目前仍在使用中。痴呆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增加:在中国,85岁以上老人罹患痴呆的比例为16.7%;而在德国,这一数字则高达43%。
鉴于大部分痴呆类型不可治愈,预防痴呆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痴呆的可调控因素进行了回顾,这些因素在平时往往被忽略,但若加以注意则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的发生。
1、物质使用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酒与认识衰退的相关性呈J形曲线:相比于完全不饮酒及饮酒过量者,适量饮酒者的痴呆风险更低。Davis等也指出,低至中度饮酒与较好的总体认知功能相关,而过量饮酒则与脑体积下降相关。
其他研究显示,减少吸烟量可增加不伴有认知损害的生存时间,而吸烟则与较小的海马体积显著相关。众所周知,海马与记忆和学习相关。
2、代谢综合征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饮食质量差、糖尿病等可能是痴呆的可调控因素;上述因素可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而后者可导致海马血流减少,进一步影响认知。一项研究显示,高舒张压及高胆固醇与较小的海马体积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发生在颅外段颈动脉者,与痴呆及认知衰退关系密切。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对海马具有直接的消极影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谱,例如“抗高血压饮食疗法”(DASH)或有助于减缓认知衰退,但研究证据并不一致。另外,涉及维生素D的研究结果往往同样莫衷一是。不过,Sobów等报告称,针对营养摄入及行为的评价方法有助于评估个体的痴呆风险。
针对糖尿病与认知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同样不一致。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影响脑内的葡萄糖代谢及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Ab/tau依赖性病理改变,进而影响认知,并最终导致痴呆;该研究提示,控制糖尿病可减少脑内代谢改变,并有助于修复认知功能。然而,另两项随机对照研究却显示,即便控制糖尿病也无助于预防认知衰退。
3、积极的生活方式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积极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痴呆。除戒烟外,降低肥胖程度及保持活跃可增加个体无认知损害的生存时间。这种活跃既包括躯体层面,也包括较高的社交性。长期来看,保持积极主动对于预防记忆力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需要指出,另一项meta分析显示,身体锻炼较少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强预测因素。正在进行中的临床研究,包括AIBL Active、FABS II(脑老化健康研究 II)及PROMoTE(通过锻炼促进大脑健康)研究等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旨在探讨身体锻炼对痴呆的预防效果。
受教育同样是生活方式的一个组分。近期一项meta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低是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强预测因素。“Tasmanian健康大脑项目”(THBP)正在进行中,该研究为世界首项探讨大学级别教育对认知储备及降低认知衰退效果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者假设,教育及智力活动有助于预防认知衰退。该研究于2011年启动,计划持续10-20年。
4、抑郁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农村地区的记忆门诊,严重认知损害或痴呆患者的抑郁发病率及严重度均很高。上文提到,受教育或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然而,随着抑郁症状的严重化,那些受教育水平及阅读能力较高的患者在记忆、执行功能及语言表现方面的损害反而更重,这也增加了抑郁及痴呆相关性研究的难度。
另一方面,近期一项研究报告称,与非抑郁的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相比,抑郁的MCI患者部分脑区皮质厚度降低,呈现高信号的白质比例更高。然而,抗抑郁治疗是否可以预防痴呆,目前尚无定论。
结论
针对痴呆危险因素的探讨有助于指导今后的研究。另一方面,临床医师应对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有所了解,同时针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鼓励其就这一话题开展阅读及获取更多信息。
文献索引:Aarti U. Jerath. Prevention of Dement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Residents' Journal. October 2015; 参考文献请查看原文。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