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管理员
发表于: 2015-12-30 09:50:19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导读:纵观2015,论文撤稿不断,我国学者频频“中枪”。难怪有人戏称丢脸丢到国际去了。针对这一问题带来的极其恶劣的影响,七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看来打击学术不端行为要动真格了。同时,一些省市地区也在探索医生职称评聘改革,论文将不做硬性规定。撤稿体现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至于论文,医生到底是写还是不写?又该如何写?

2015年频频被撤稿 整个学术界被蒙羞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15年发生的撤稿事件:

3月,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公司(BioMed Central,BMC)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涉及了38家中国科研机构(医院)。撤回原因是这些论文出现“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

8月,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斯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文章全部出自中国作者。撤销论文时给出的理由也提到了“同行评价过程中涉嫌造假”。

“打脸”之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10月,拥有包括《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这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


虽说中国既不是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样也不是撤稿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接二连三的大规模撤稿事件还是刺痛了中国医疗界敏感的神经,连被撤稿医生所在的医院也都成了关注焦点。


全球科研界面临的出版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涉及第三方会议组织者等不良中介的学术不端行为;二是作者个人的剽窃与伪造;三是涉及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第四则是身份造假,比如假冒审稿人。这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第二种问题——剽窃约占被查出违反出版伦理事件的70%。尽管第四种问题占比较小,但其恶劣性质可能是整个学术界最为严重的。


遗憾的是,2015年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的三次撤稿风波,不同的国际期刊方面给出的撤稿理由,不约而同都提到了“同行评价涉嫌造假”的说法。这些被撤稿的对象并非“非主观的研究错误”,更多的是犯下了主观的人为造假,而这些主观错误又都和假冒审稿人相关。


中国论文的质量在崛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光环之下,阴影或许更加瞩目,也更能说明内在问题。事实上述被撤稿的这些论文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有更大范围的同行评审“造假”正在污染学术出版圈。


研究者贪图一时之利,往往会葬送整个学术生涯、前途和命运。某些医院是这样处分涉及撤稿事件的作者的:收回博士学位、工资降级等。这就相当于前面几年白干了,再跟后辈在一个水平线上奋斗。说这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点儿也不为过,悔之晚矣。被撤稿,不仅医生本人和其所在的医院受到很大的打击,连国家的科研信誉也因此而大打折扣。降低中国学术论文造假的概率,成为挽回中国学术界声誉的最急切的一点。


“五不准”来袭 还科学界一片净土


为了还我国科学界一片净土,近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显示出我国科技界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和力度。


“五不准”要求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时,不准由“第三方”(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共五项内容。


根据发布“五不准”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应建立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被撤稿作者开展调查,对违反“五不准”的行为视情节做出严肃处理。同时要求科技工作者加强道德自律,共同遵守“五不准”,认真开展自查,发现存在违反“五不准”的行为要主动申请撤稿,坚决抵制“第三方”学术不端行为。


七部门将加强沟通协调和联合行动,落实“五不准”,督促有关单位对撤稿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逐步建立科研行为严重失信记录制度和黑名单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规范科研诚信管理,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表示,今后若再发生类似问题,所在单位都要坚决处理,发现一起,查办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效应。


但是,要让国内学术文章中的学术得到世人认可,发挥其学术本质价值,仅靠五不准远远不够。


改革进行时 铲除造假的土壤

表面看,假论文的背后是因为有一条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的国际论文“一条龙”服务灰色产业链。然而倒推起来,则源于一些人的名利思想,因为有名才能逐利。有的人不学无术,还要给自己脸上贴金,打肿脸充胖子,于是,托人代写、花钱雇写论文等现象就不绝如缕。而要再推下去,不能否认有评选制度的弊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这背后反映出的还是医生评级系统的弊病。“做手术已经很累了,医生哪里有时间去做科研去写文章?”但是,“想要多挣点钱就得升级,想升级就得写文章,给一些违规行为留下不少可乘之机。”


因此,要想杜绝论文造假,还需去除造假的制度土壤,更多地从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改革。近日,人社部和国家卫计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不再将职称外语作为申报的“硬杠杠”;同时,对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评审标准更侧重于基层医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引导医生回归临床。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该结束了。


不得不说,这个消息令很多医生“喜大普奔”。大家呼吁、期待了这么多年,政策终于落地了。改革我国不合理的职称评价制度,剥离绑架在职称上的不合理的福利和待遇,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精神。这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勇于改革的精神,更是给基层医生发放的一个巨大的“红包”。从长远来看,或将改变我国广大基层医院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医不好”等痼疾。


只是目前这项福利只给了县以下基层医生,取消“把外语成绩和发表论文作为医生评职称的一项刚性要求”,是所有一线医生的内在需求。该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到县以上一线、没有科研等特殊任务的医生中去。


当然,没了这些“硬指标”,并不代表医生可以忽略学习。相反,注重自身学习、提升技能、注重医德医风养成依然是医生的永恒课题。相关方面还要为这样的学习提供环境和方便,甚至采取有效手段辅助措施促进这样的学习、自律与监督。


不过,任何改革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逐步铺开。我们期待大多数医生不再为论文苦恼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写论文还要不要继续?

其实,临床医生写论文、搞科研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医院不分具体情况将论文与职称、薪酬等挂钩,实行论文“一票否决”。虽然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但对于大多数基层医生来说,临床与科研很难兼顾。在国外,医生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一般来说,非教学医院的医生并不需要写论文、做科研。即便是教学医院,如果临床医生不承担教学任务,也不必写论文。很多临床医生写论文,主要是出于个人兴趣和探索精神,希望总结临床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我国医生却被逼成“万能型”,无论什么类型的医生,一律都要写论文,这显然不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


某医院发展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锻炼医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对其随时掌握前沿科学知识,改进专业思考方式确有帮助。可要想既确保临床上充分满足病人需求,科研领域又勇攀高峰,医院还应把握好写论文的“度”。此外也有专家建议:不妨学习国外临床、科研人员分门别类,临床医生主攻临床技术,科研人员主攻医学科研项目,两者相对独立更有利于实现“术业有专攻”。


学术道德不能丢

最近,汤森路透公司打算出售科技信息业务这一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如果成真,SCI这一延续了几十年的学术规则是否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退一万步讲,即使SCI被取消了,也会出现新的科研评价体制,科研也还是要做下去。


论文还是要写的。科学家被资助机构“驱赶”着;被考评和升职“驱赶”着;学生被老师“驱赶”着;医生似乎人人都被“驱赶”着……但这并不能成为往造假“火坑”里跳的理由。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都说选择了科研就是选择了清贫,那么既然选择了阳光下最纯粹的科研事业,就应该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学术品格,做遵守学术道德的楷模。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