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刘茜倩博士《让支架飞:美国新版心血管贺岁片》的文章,引起了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对于JACC杂志发表的56岁男性患者在10余年间先后接受28次冠状动脉造影和67个支架的治疗,以及A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不恰当冠状动脉CT致左主干撕裂的两个病例,美国著名心脏专家Topol和Nissen做了旗帜鲜明的评论,直指扭曲的医疗体系。
两个案例似为极端情况,实际上反应的是应受到充分关注、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中美两国与世界各国医生均应认真反思。
医学的未知数很多,在从症到治,从诊到治的过程中难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技术。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技术至上、科学主义和生物技术崇拜的倾向,对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过度,甚至单一寄托于生物技术发展,而生物技术研发的巨大投入与上市后的预期回报形成互动的巨大推力。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是长时间、在世界范围广泛存在的。加上医疗运营在体制上攀比毛收入,以及量化分配制度,明显带有趋利性的指导与引诱,技术至上、技术崇拜与趋利性体制导致欲罢不能的“鬼推磨”。
为什么有的医院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50%?为什么中国的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占到总支架的96%以上,远远超出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比例?为什么大量应首选搭桥手术的左主干和多支病变患者却接受了多个支架的治疗?我国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与搭桥的比例为什么高达11:1?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需要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治疗吗?如果不是,有多少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
目前的冠状动脉多层CT不适用于体检与广泛筛查。一次CT检查相当于接受750张X线光片的放射线照射,这对于低危的中青年女性的后果是什么——花钱买一生病痛的风险。体检的项目应根据受检者未来几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程度确定,因人而异,而不是“量钱”设计。豪华的体检中心推出的豪华体检套餐,如“看钱不看人”,对客户是有害无益的。
不让支架和CT乱飞,一要自律,加强医生团队的教育;二要制定指南;三要政府监管,在监管上要明确“管什么、谁来管”,避免介入医生查介入,应有多方参与。不但要管,而且要管的有公信力。在付费机制上改革,动真格也会有实效。
企业提供裸金属支架,医院使用裸金属支架的积极性都很低,是站在患者与公众的角度还是其他利益的角度?疾病的诊断治疗是有规律的,美国的两个案例违背规律,就必然对患者造成恶果。过度治疗首先危害了患者,同时也危害医生。适度检查、适度治疗,规范行医是保护患者,也是保护医生。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老话: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过度,随着一个医生的成长与成熟,他∕她会越来越了解哪些不要做,哪些不该做。不做不该做的事,把应该做的认认真真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