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随年龄增长而发作缺血性心脏病的女性,发病时间晚于男性,但原因尚不明确。已有研究显示,绝经前激素是一种保护机制,但这一说法缺乏证据,且缺血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率增加率在女性绝经期并没有突然增加。 本文报道了一项研究,旨在明确绝经期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 纵向死亡率数据来自英国国家统计局和美国全国卫生统计中心 1916–25 年、1926–35 年和 1936–45 年的出生队列。
- 将数据应用于 2 种模型:在一种模型中死亡率与年龄呈线性相关(以揭示绝经期的作用),在另一种模型中呈对数型相关(以揭示减弱修复机制的作用,如老龄化)。
- 相对于线性模型,来自英格兰、威尔士和美国的数据与对数型模型更为匹配。
- 45 岁以后男性的死亡率增加率下降,从 30.3% 降至 5.2% 每年 (p = 0.042),但这种趋势在女性中不显著 (p = 0.43)。
- 然而,乳腺癌导致的死亡率增加率在女性 45 岁以后显著下降,由 19.3% 降至 2.6% 每年 (p < 0.001)。
结论
研究人员总结道,缺失修复储备机制能最好地解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年龄相关性变化,并且“年轻男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加快,而不是女性在绝经期的任何变化,能更好地解释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