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记者从深圳疾控中心获悉,目前首次在深圳从腹泻病人中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但这次德国发生O104:H4爆发疫情后,深圳疾控中心细菌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实验室参与国际比对,和德国的肠出血大肠杆菌DNA指纹图谱进行比对,目前深圳未发现肠出血大肠杆菌O104:H4。
疾控专家表示,副溶血弧菌的流行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出现在每年的7-9月;其他病原菌未发现有明显季节性。深圳腹泻病的病原谱构成和发达国家的病原谱比较接近,也提示需加强食物链的监测。
据了解,截至2011年5月31日,深圳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哨点监测完成了16481份标本10种病原菌的检测,主要病原构成为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空肠弯曲菌等。目前首次在深圳从腹泻病人中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至2011年,深圳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监测的哨点医院有11家,包括市级、区级、街道级及儿童专科的代表性医院,监测病原包括10种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ggEC)和4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与这次德国疫情相关的出血性大肠杆菌也成为这个系统的常规监测内容。通过这个监测系统,初步掌握了深圳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的特征和流行趋势。
深圳疾控中心市于2007年7月开展了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哨点监测,通过经过近4年的积极推进和持续监测,目前已建立成一个临床实验室与公共卫生实验室密切合作、哨点医院——区CDC——市CDC三级联合的实时监测系统,所有的信息,包括流行病学信息和实验室信息等都通过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时传递。 |